李俊飛 甘衫衫
(新疆油田公司石西油田作業區,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
(長江大學地球物理與石油資源學院,湖北 武漢 430100)
區域構造演化概括為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演化階段,中生代隆起剝蝕階段以及新生代前陸盆地演化階段。
巴楚隆起被夾持在阿恰斷裂帶-吐木休克斷裂帶和色力布亞斷裂帶-瑪扎塔格斷裂帶之間,為一大型背沖斷隆,馬楚隆起西段呈北北西-南南東向,其北西端以柯坪塔格斷裂為界,與柯坪隆起相鄰。東北側以阿恰斷裂為界,西南側以色力布亞斷裂與麥蓋提斜坡相連。
加里東早期,在塔里木克拉通盆地西部的莎車-葉城地區發育一個分布范圍較大的古隆起,而巴楚-麥蓋提地區處天古隆起的北側,為構造斜坡區,具有西高東低、南高北低的古地貌特征。加里東中-晚期在巴楚麥蓋提-葉城表現為志留系超覆不整合于奧陶系不同層位之上,形成志留系與奧陶系區域不整合關系。
海西早期(泥盆紀末),區域構造表現為泥巴盆系東河砂巖與下伏泥盆系克孜爾塔格組呈剝蝕不整合關系,葉城地區,和田河地區泥盆系東河砂巖覆于奧陶系下統碳酸鹽巖之上,形成海西早期奧陶系碳酸鹽巖巖溶儲層發育區。
海西晚期運動之后至喜山運動早期,巴楚地區一直處于差異升降運動的區域性構造活動范疇內,印支期較強烈的抬升運動形成中生代以風化剝蝕作用為主的地質營力隆起剝蝕區,燕山運動使塔西南前陸盆地擴大,處于前陸隆起的構造單元區域,使三疊-白堊紀缺失沉積,直到晚第三紀中新世才開始大面積接受沉積。
喜山晚期運動使南北兩側的西南坳陷、阿瓦提凹陷急劇沉降,巴楚隆起的西北部構造活動加劇,斷距明顯大于隆起的南部,形成隆起幅度最高的地區,最終形成幅度較大的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區的主體斷隆性構造單元。
結合實地震剖面演化分析,認為加里東期本區主要為一穩定的構造背景,地層變形小。海西運動后本區受其影響,發育眾多斷裂,并伴隨區域抬升,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早第三紀。晚第三紀之后區內出現大規模的沉降,接受巨厚的沉積。喜山晚期運動使本區進入一個強烈擠壓構造環境,發育大量擠壓構造,并使先前形成的構造最終定型。
研究區內構造形態總體上被色力布亞斷裂分成了上升盤和下降盤兩個區域。在色力布亞斷裂東部(上升盤)研究區總體形態為由南向北逐漸抬升,而在色力布亞斷裂西部(下降盤)研究區呈現為從西南向北東方向抬高。色力布亞斷裂控制著研究區總體構造面貌。
根據研究區內及鄰區T53—T55各地震反射層反映的構造特征,將工區劃分出三個構造帶:巴什托-先巴扎構造帶、色力布亞構造帶和亞松迪構造帶。這些構造帶有以下特點:①成排成帶分布,主要呈北西向-北西西向(近東西向)和北北西向(近南北向)展布;②受斷裂控制或與斷裂有直接的成因聯系;③控制構造帶的主干斷裂與派生斷裂傾向相對,形成“y”字或反“y”字型;④多期性和繼承性,主要形成于海西晚期,喜山期被改造而定型;⑤早期形成的構造晚期受喜山期影響具有走滑性質,而喜山期形成的斷裂主要為壓扭斷裂。
工區內構造大都受斷裂控制或與斷裂有直接成因聯系,斷裂樣式對應的構造樣式為:正花狀構造、斷背斜構造、背斜式斷塊、斷背斜構造、斷夾塊構造。
色力布亞構造帶位于麥蓋堤斜坡和巴楚隆起交界處,剖面上形成似地壘式構造,為一正花狀構造。
亞松迪構造帶樣式簡單,晚期柯坪斷裂的應力場主要影響工區北部的同崗構造帶,應力釋放后對工區內的亞松迪影響減小,亞松迪伴生斷裂與南色力布亞主斷裂呈反“Y”型組成斷背斜構造。
油氣圈閉形成的過程中,往往伴隨各種性質不同的斷裂出現。油氣系統邊界條件的封閉性受各種條件的控制,斷層的開啟與封閉也是油氣系統封閉邊界重要條件之一。
斷層的封閉性取決于斷層兩側介質的毛細管壓力的大小。斷層兩側毛細管壓力差越大,則封閉性越好。使斷層封閉的作用主要有塑性巖層的涂抹作用、粒化作用和成巖充填膠結作用等。斷層封閉性的研究方法較多,如斷層兩側巖性接觸關系分析法、流體分析法及斷面性質涂抹潛力、涂抹系數定量分析法等等。同時,斷裂對油氣藏的破壞與斷裂發育的具體位置、活動時間以及油氣藏的形成時間密切相關。
3.2.1 氣藏在喜山晚期成藏。在巴楚隆起南緣、麥蓋提斜坡北部發現了以寒武系為油氣源的和田河氣田、鳥山氣蕆、巴什托油氣田,亞松迪氣田。
3.2.2 寒武紀中下統烴源巖在加里東晚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不同的演化階段,不同時的地質構造部位,不同的縱向層位有著不同的成烴史及油氣產物,在構造成演化史中,龍其是構造成運動致使構造成格局改變,使生成的油氣出現動態的油氣動移,聚集,成藏,調整聯動作用,表現出復雜的成藏過程。
總之,巴楚麥蓋提區內具有多期成藏的特點,主要成藏期是加里東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山期,而巴什托-先巴扎構造帶肯有與鳥山、和田河氣藏相似的油氣成藏條件,以晚期喜山期天然氣成藏為主。
[1]姜忠正,張旭光,孫國峰等,先巴扎三維工區地震工作進展及目標優選,2011.3.
[2]趙黔榮,余騰孝,李興平等,西北局新區油氣地質綜合評價及勘探部署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