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軍(中油遼河油田,遼寧 盤錦 124114)
齊108塊位于遼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南部,歡喜嶺上臺階中段上傾部位。總體構造形態為一在斜坡背景下發育的、被斷層復雜化的斷裂背斜構造,地層由北西向南東傾斜,地層傾角8°-10°。開發主力目的層為沙三下蓮花油層。
1990年9月以蒸汽吞吐方式投入開發,截止目前,全塊共投產各類井451口,開井數為215口,累計生產原油766.4707萬噸,累計產水1933.1619萬噸,油井平均注汽輪次已達到14.7輪,累計油氣比0.48,采注比1.70,返水率1.20,區塊采出程度達到31.7%。
2.1 縱向動用程度分析
2.1.1 吸汽剖面統計資料分析 統計齊108塊138口井,縱向動用厚度為2829.4m,動用程度為86.2%。
2.1.2 分層系采出程度分析 根據分層系產量計算齊108塊各層系剩余可采儲量表明,上部油層動用好,而下部油層富集。蓮Ⅲ油層采出程度相對較低,單井控制剩余儲量較多達4.84萬噸。
2.2 平面動用程度分析
2.2.1 溫度觀察井分析 溫度觀察井實測資料表明:多周期吞吐生產后,距油井小于35m的范圍內溫度升幅較大,說明動用較好;35-65m的范圍內溫度升幅較小;而65m以外的范圍內,溫度變化較小,動用相對較差。分析顯示,齊108塊油井在35m區域內已基本動用。
2.2.2 側鉆前后含油飽和度對比分析 側鉆位移小于30m油井,側鉆后油井平均含油飽和度為31.6%,比側鉆前降低22.9%;側鉆位移在30-50m范圍的油井,側鉆后油井平均含油飽和度為40.7%,比側鉆前降低12.1%;側鉆位移大于50m的油井側鉆后油井平均含油飽和度為48.7%,比側鉆前降低4.8%。由此可見,平面動用半徑在30m左右。
3.1 深化剩余油分布研究,加大地質措施優選力度 選取剩余油富集區實施相應的措施挖潛,實現措施產量的有序接替。共實施側鉆、大修、補層等措施8口,措施效果均達到了預計的水平,累計增油3374噸。
3.2 利用分注、選注技術有效動用低滲層 齊108塊蓮花油層,由于層間的非均質性及蒸汽超覆作用,造成油層縱向上吸汽不均,并且多周期蒸汽吞吐,吸汽層重復吸汽,不吸汽層仍得不到動用。根據吸汽剖面監測資料,對吸汽不均的油井進行分層注汽,改善縱向吸汽狀況,提高吞吐效果。共實施7口井,增油2810噸。
3.3 利用化堵技術,重新挖潛出水油層 邊部單油層厚度大,油質稠,開采周期短易出水。為解決這一問題,應用化學堵水技術,控制油井含水上升速度,提高油層動用程度,改善蒸汽吞吐效果,增加油井產量。共實施化堵措施4井次累增油11614噸。
3.4 水動力學技術,復產水淹區長停井 經過長時間、高輪次的蒸汽吞吐,地層油水重新運移,邊部因出水而長期停關的1-6、02-14、07-1井本次復產注汽后效果顯著,注汽量較上周期減少了455噸,累增油1850噸。
4.1 采出程度高 區塊吞吐階段標定采收率30.66%,目前采出程度已高達31.7%。
4.2 含水上升率低 2014年區塊綜合含水由年初的91.2%下降至年底的90.5%,含水上升率為負值。
4.3 遞減減緩 2009年以前區塊自然遞減均在44%以上,2014年自然遞減降低為35.0%。2014年綜合遞減僅0.12%,為歷年最低。
4.4 油汽比穩定 2012年以來區塊油汽比基本穩定在0.26左右,且略有上升。
通過上述措施的應用,共實施措施22井次,累計增油19648噸,當年創經濟效益為1411.7萬元,投入產出比1:2.1。
6.1 地質條件復雜,油藏動態認識有限,應加強油井測試資料的錄取,以進一步認清規律。
6.2 蒸汽吞吐后期配套技術措施取得良好開發效果,為繼續挖掘剩余油提供依據。
6.3 區塊壓力低、采出程度較高,可加強開采方式轉換實驗研究。
[1]高蔭桐.油藏工程[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3:143-147.
[2]陳文森.側鉆開出新生面[J].石油科技周報,2006:48.
[3]謝文彥.全國特種油技術研討會論文集.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