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龍 李明秋 朱青云 孟世棟(吉林油田紅崗采油廠,吉林 白城 131301)
薩爾圖油藏目前開發面臨嚴重困難,主要問題包括:薩爾圖油藏目前進入特高含水階段,地層壓力保持程度78%,措施挖潛能量保障較差,措施增產量與有效率逐年下降。隨著井網的調整,常規的油井“轉、封、控、停”技術已經到了矛盾頻發期;同時,直接提高注采比來增加地層能量會造成含水大幅度上升,損失儲量,而小幅提高注采比效果較差。受各種條件限制,周期注水技術在薩爾圖油藏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現行的注水政策基礎上,需要探索新的注水調控技術,為中高滲油藏有效恢復地層能量提供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手段
變強度脈沖注水,是常規注水與周期注水結合的一種注水方式,即短周期強弱交替注水。如:若某井為提高注采比、恢復地層壓力需要,需從目前日注100方提升至日注120方,可以以“變強度脈沖注水”方式提高注采比。即:實施前5天日注100方、后5天日注140方的方式達到平均日注120方的目的。
同周期注水,擴大了波及體積、提升了驅油效率,但是比直接提高注采比來恢復地層壓力含水上升幅度小。
2.2.1 不斷地改變地層中的壓力場,導致流體重新分布。停注(弱注)時,流體從低滲透區向高滲透區滲流;注水(強注)時,由于注水強度的加大,增加了低滲透區的波及體積。
2.2.2 提高毛管力的驅油作用。當停注(弱注)時,由于親水巖石的自吸作用,小孔隙中的油被水置換出來,進入大孔道,被注入水驅走,進而提高水驅油效率。
2.2.3 發揮重力及浮力的作用。當停注(弱注)時,隨著外加動力的逐漸減弱,這兩個力開始起作用,使油水重新分布,提高水驅油效果。
歷經40余載的開發,薩爾圖油藏的開發矛盾(層間矛盾)日益嚴峻。薩爾圖油藏縱向砂體發育較多,層間矛盾較為突出:既有中高滲的SI1-3/SII4-5/SII9-12儲層,也有SII0-1/SII7-8等低滲透儲層。
通過各項資料分析,我們得出以下認識:對于高滲層段來說,即使在同一注水層段內,高滲透率部位剩余油不一定低,仍有一定的剩余油富集;對于低滲層段來說,由于以前將其作為潛力接替層段,開發程度較低,目前剩余油相對比較富集。
層間矛盾對于注水來說,我們主要研究其高滲層段在高強度注水時吸水較大,過早水淹;在低滲層段由于弱注而出現欠注反應。針對該問題,我們通過深入分析研究,最終有以下認識:1)對于強吸水層段可能超注的問題:小幅度注水初次可以繼續注水;再視動態反應,下次配注進行調整。2)對于弱吸水層段可能欠注問題:直接略增加弱注水段注水量;同強吸水層段一樣,繼續注水觀察,至少可以保證小幅度增注。
通過以上研究,我們認為變強度脈沖注水在薩爾圖油藏具有適用性。
鑒于目前處于初步試驗階段,我們優選油藏東邊部3個井組開展。試驗區選擇條件:1、所選井組目前均已高含水,高滲層段剩余油高度分散,低滲層段同步開發(剩余油富集);2、試驗區位于油藏邊部,可盡量降低風險點;3、各井組注采比較低(3個井組平均0.8)。
3口水井平均3天為一個注水周期,一個注水周期內其中1口井強注(水量加強注水),其余2口井弱注(正常水量注水)
經過為期1年半的礦場試驗,我們初步取得了較好效果。
(1)整體開發形勢
整體表現為4升2平,即注水量上升、日產液量上升、日產油量略升、動液面上升;而綜合含水較為平穩,注采比基本保持穩定(初期注采比上升)
(2)幾種開發指標
1、部頒自然遞減同比下降0.67%,部頒綜合遞減同比下降0.01%。
2、含水上升率保持在理論值之內,同比持平。
3、動液面略上升(平均50米左右),說明區域地層壓力有所恢復。可對比測壓井,A井“變強度脈沖注水”試驗前(201302)平均地層壓力9.25兆帕,試驗后(201310)壓力9.48兆帕,上升0.23兆帕。
變強度脈沖注水較大幅度提高注采比試驗,有效保持、恢復了地層壓力,在薩爾圖油藏具有適用性;針對特高含水開發油藏,適合變強度脈沖注水開發;變強度脈沖注水可有效恢復地層能量,并保持合理的含水上升率、有效控制自然遞減。
[1]林承焰.剩余油形成與分布[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8:20-35.
[2]韓大匡.準確預測剩余油相對富集區提高油田注水采收率研究[J].石油學報,2007,28(2):73-78.
[3]沙爾托娃ИН,蘇爾古切夫Мл.層狀不均質油層的周期注水開發[M].王福松.譯.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9:1-35.
[4]劉立支,肖華珍.周期注水油藏因素分析[J].勝利油田職工大學學報,2000(4):14—16.
[5]張繼春.周期注水試驗及增油機理研究[J].石油學報2003(2):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