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超囡(大港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天津 300280)
棗園油田位于黃驊坳陷自來屯構造李天木斷層下降盤,該區屬于斷層發育的地區,強烈的構造運動伴有多期巖漿活動,火成巖的成藏也不同于常規的砂巖油藏,屬于復雜的巖性油藏;火成巖儲集性性能及含油性受火成巖不同相帶的展布影響。
利用4口取芯井薄片資料和巖心觀察,證實棗園地區的火成巖為基性巖類堿性橄欖玄武巖,根據巖石的成分、結構、構造和縫洞發育情況,將儲集層的巖石類型劃分為四大類9小類,四大類為熔巖、火山碎屑巖、沉火山碎屑巖類、正常沉積巖;9小類為氣孔玄武巖、杏仁體玄武巖、致密玄武巖、凝灰巖、火山角礫巖、沉凝灰、沉凝灰巖角礫巖、泥巖及粉砂巖。
利用多口取芯井資料發現,巖心表面主要發育兩種裂縫類型,即構造裂縫與成巖縫,50%左右的小縫是開啟的,具有補封閉性,根據裂縫的成因、寬度和傾角等參數將該區構造縫呈現縫面不平,30%的縫開度較大,延伸也較長;20%的縫傾角較大,屬高角度縫;在本區很少見到剪切縫;對于成巖縫來說,主要發現有粒間縫、冷凝收縮縫、層間縫,開啟縫縫面多見油跡,而且有一定含油性。
棗園油田的火成巖具有雙層結構,在火成巖的上部主要發育爆發相,在下部發育溢流相。噴發早期為熔巖溢流;上部的爆發相分布受控于其與火山口距離,火山碎屑以凝灰結構為主,凝灰巖距火山口較遠,而火山角礫巖距火山口較近;溢流相中的氣孔玄武巖微相以氣孔玄武巖為主,分布在溢流相的頂底,分布在溢流相的中間部位;橫向上火山口附近區域內氣孔較小,距火山口適中的位置氣孔較為發育,遠離火山噴發的位置氣孔也不發育。
依據儲集層裂縫描述特點、巖性分布及巖相分布,可將該區火成巖相劃分為爆發相、溢流相亞相和凝灰巖、火山角礫巖、氣孔玄武巖、致密玄武巖微相。
2.2.1爆發相的微相特點
爆發相中的凝灰巖微相,巖性呈現凝灰巖的凝灰結構特點,玄武質是其主要巖屑,晶屑呈現基性斜長石特點,該微相受控于巖相模式與亞相的控制,距離火山口有一定距離,縫、孔相對不太發育。
爆發相中的火山角礫巖微相,主要以火山角礫巖為主,具有火山角礫結構特點,其距離火山口較近,縫、孔較少發育。
2.2.2溢流相的微相特點
溢流相中的氣孔玄武巖微相,主要存在于火成巖溢流相的上下,在巖流巖石的上部,呈現水平排列的氣孔、杏仁體,同時發育微裂縫,最大直徑約2-6cm;下部氣孔、杏仁呈扁平狀點,也呈水平排列。
致密玄武巖微相,分布在溢流相的中間部位,其斑晶含量較多、結晶較粗,具斑狀與交織結構,塊狀構造,原生節理發育。
從巖相模式來看,具有層狀特征,具有韻律性期次噴發特點,在噴發的不同期次間有沉積巖性存在,通常把沉積巖作為局部對比標志層,火成巖不同微相之間分布是有規律的,依據鉆井資料、地震資料及相模式分布特點,北部和中南部地區溢流相發育,西部和東部為爆發相發育區。
火成巖儲集性能的好壞取決于火成巖的微相展布與縫洞的發育程度,利用測井資料、取心分析資料與生產動態資料,在單井巖性劃分基礎上,可建立起參數解釋模型,測井解釋與CT分析的氣孔玄武巖含油飽和度為60%左右,其縫洞發育且相互溝通,有較好的滲流特征,生產與試油證實其產量較高;爆發相的凝灰巖、火山角礫巖中的孔、縫相對較小,而且非均質性較強,儲層物性較差,致密玄武巖通常不作為儲集層。
本文主要基于測井、巖心等資料,總結火成巖巖性特點、裂縫分布規律,開展巖相形成模式研究,將火成巖相亞相的基礎上開展微相分布研究,并對微相展布特點進行了分析,在火成巖儲集層動靜態評價基礎上,認為氣孔玄武巖是本區儲層物性最好、產能最高的類型。
[1]周立宏,吳永平,肖敦清,等.黃驊坳陷第三系火成巖與油氣關系探討[J].石油學報,2000,21(6)∶29-34.
[2]孫衛.風化店火山巖油藏開發效果分析研究[J].石油學報,1998,19(4)∶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