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渝
(重慶市南岸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重慶 400067)
在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上,人們對于生活治療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最近幾年來不斷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比如蘇丹紅事件、非典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等,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讓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態度從“得過且過”變成了“不可放過”。當然,食品安全問題在目前來說已經不僅僅是指在我國發生的問題了,世界各國各地區都對食品安全的保障做出了一系列的措施,由此可見,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刻不容緩。
1.1 什么是食品安全:一般情況下,人們形容食品都是用“衛生”二字,那么,什么事食品安全?通俗來說,食品安全就是指那些無毒、無害、能夠滿足應有營養要求,并且對人體健康而言是不能夠造成任何慢性、亞急性、急性等各種危害的安全食品。換句話來說,食品只有達到了以上幾個基本的要求才能夠算得上是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而我國自2004年1月1日起,就首先在食用植物油、大米、醬油、小麥粉、醋這五大類食品行業中率先實行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政策,以確保中國公民日常飲食必需品的質量安全。與此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出臺,也逐漸使我國的食品市場變得規范有序起來,我國人民的基本食品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證[1]。
1.2 食品安全問題發生的幾個原因
(1)消費者與食品生產者的食品安全意識不夠強:中國的食品不論從數量的供應還是質量的供應上面來說,都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里面發生了質的飛躍。在革命戰爭年代,“有飯吃”是人們的愿望;在經濟發展前期,“能吃飽”是人們的心愿;而在目前我國經濟告訴發展的情況下,“吃得好”成為了人們的主要訴求。然而,在目前人民對食品要求有較大提高的情況下,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意識仍舊不強。有的人認為那些環境臟亂差、食品來源得不到保證的路邊攤是美食的天堂,所以食物中毒的事件屢屢發生;有些人認為,相比于食品的安全,食品的味道和色澤才更加重要,所以蘇丹紅事件才會發生;有些人一味的信任品牌,只選擇品牌而不考慮品牌下面的食品質量,所以三聚氰胺的悲劇發生了;有些人喜歡獵奇,專門尋找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證的野味來吃;所以非典成為人們心中無法抹去的夢魘。這一系列的事實無疑都證明了一句話: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意識實在太差[2]!
當然,除了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的意識差意外,這些問題的始作俑者——食品生產商對于食品安全的意識更是低下,因為,在他們眼中看到的只有利益。之前在央視播出的一則報道上,暗訪的記者來到食品“加工廠”,問生產商是否會吃自己生產的食品時,生產商那果斷的搖頭動作無意就是在告訴人們,這些食品確實有問題。假如,連食品生產商自己都不敢吃自己所生產的食品,那么他們又有什么立場將這些食品銷售給消費者呢,既然他們明知自己的產品有問題,那么為什么還要繼續生產這些“害人的東西”呢?對于這一現象,人們不得不承認,部分食品生產商的食品安全意識簡直低得讓人發指。
(2)食品安全有關法律法規的監管與懲罰力度不夠:我國很早就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保證食品安全,然而,在這些法律法規的面前,為什么仍舊有那么多的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原因在于,第一,我國雖然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對食品安全進行規范,但這些法律法規始終不都完善,一些法律法規甚至有許多的漏洞,一些心存僥幸的生產商利用這些問題,來鉆法律的空子。第二,一些生產商雖然在生產問題食品后觸犯了相應的法律并且受到了懲罰,但是和他們生產銷售問題食品所換取的利益相比,他們所受的懲罰簡直是九牛一毛,所以他們情愿觸犯法律,也要繼續生產。第三,一些食品安全的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不到位,導致相關法律法規形同虛設[3]。
(3)環境污染問題導致食品安全發生問題:當然,除了以上幾個原因,還有環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食品的制造需要原材料,那么如果連生產食品的原料都受到了污染,那么食品的安全將必然受不到保障。
2.1 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意識:想要從根本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那么就需要從源頭遏制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那么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要改變人們的思想。只有改變了消費者的購買思想,才可能使得那些問題食品沒有銷售的渠道,而問題食品沒有銷售的渠道就會影響他們的生產,從而從根源上面遏制問題食品的生產,其次,人們只有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問題食品帶來的危害,才可能讓人們自愿不購買問題食品[4]。
其次,生產者的的思想也應該有所改變,如果生產者自己都不愿意食用問題食品,那么推己及人,消費者應該更加抵制這類食品。那么生產者應該提高自己對食品安全的基本意識,提高自己的道德底線,不生產也不銷售任何問題食品,即使問題食品的利益十分誘人,因為生產者從另外一方面來說也是消費者。
2.2 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完善:即使人們的意識都有所提高,但難免會有些人“頂風作案”,這個時候就需要有關法律法規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規范,因為只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得到了完善,那些違法違規的人才不能鉆法律的空子,他們才能在威嚴的法律面前無話可說、無處可逃,才能夠在眾多受害者面前無言以對[5]。
2.3 規范食品市場并依法加強權力監督和懲罰力度:總的來說,目前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的主要問題還是因為我國現在的食品市場不夠規范,許多人本不愿生產問題食品,但在問題食品廠家的有力競爭下,他們不得不隨大流的同樣生產問題食品,因為如果不這樣做,他們就無路可走。所以國家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應該盡快的規范食品市場,維護食品市場的秩序,讓只有做安全食品的廠家才能有利可賺。與此同時,國家還應該加強對問題食品廠家的懲罰力度,讓他們明白一旦違背道德原則、違反法律法規生產食品,必將傾家蕩產。而也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被相應的法律法規所威懾,目前食品市場的混亂才可能有所緩解。
結語:
綜上所述,食品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我國各項建設的基礎,只有解決食品安全的各項問題,在人們心中樹立我國食品的良好形象,人們才可能買的放心、吃得安心,我國的食品市場才可能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1] 林艷.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及其監管方略——基于6σ模式及管理工具的綜合應用[J].廣西社會科學,2014,(10):146-150
[2] 趙喜鳳,柯文.食品安全問題的社會建構分析——從科學主義走向S&TS的方法論解析[J].科學與社會,2012,2(4):92-104
[3] 譚海瑛,LI Dong-sheng.從生命倫理學角度看我國食品安全問題[J].中國醫藥指南,2013,(31):290-291,292
[4] 涂穎清.芻議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及其解決之道[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14,16(3):45-50
[5] 王小麗.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成因及對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18(3):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