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卓
(河北省邢臺市第三醫院功能科 河北 邢臺 054000)
原發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最嚴重的10 種惡性腫瘤之一,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10 萬人死于肝癌[1]。超聲檢查具有無創性、操作簡便、重復性好及圖像分辨率高等優點,它已被列為肝癌首選的檢查方法。對肝癌進行早期診斷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1.1 一般資料:收集我院2010年7月~2014年7月共50例經病理、手術等確診為原發性肝癌的患者,男35例,女15例,年齡35~65歲,平均50歲。并符合原發性肝癌的診斷標準[2]。
1.2 方法:所用儀器為美國GE Sequioa 512 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3.5 MHz。患者取仰臥位,并晨起空腹,行常規掃查。詳細記錄病灶部位、大小、形態、邊界、內部回聲等情況。然后用彩色多普勒進一步觀察腫瘤內部及周邊的血流情況。
根據我國1979年通過的全國肝癌病理分類法將肝癌分為4型:彌漫型、塊狀型、結節型、小癌型[3]。PHC 的聲像圖表現:①塊狀型30 例,占60%,腫塊徑線5厘米,腫塊邊界清楚或不規則,常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包膜,少數可無包膜,邊緣可見小衛星結節。CDFI顯示瘤內血管表現為樹干狀、彩點狀或彩色簇狀的斑塊,癌結節周圍的血流為弧形。②結節型10例,占20%,呈單發、多發或融合成結節狀回聲,因為此型具有纖維性假包膜,其聲阻抗見周圍肝組織及癌腫均高,因此形成界面反射的結果。所以此型邊緣可見聲暈。CDFI可以顯示豐富的血流征象。③彌漫型5例,占10%,此型最少見,整個肝臟有彌漫分布的細小結節回聲,無腫瘤包膜與邊界,結節小,與肝硬化結節不易區別。④小癌型5 例,占10%,單個癌結節徑線≤3cm 或兩個相鄰癌結節徑線之和≤3cm 多呈單個小結節。聲像圖表現為圓形或橢圓形實性結節,外形圓整,常有包膜,境界較清楚,CDFI:大多顯示點狀、短線狀高速動脈血流或連續性門靜脈樣血流。
腫瘤的回聲及其分型:根據瘤體實質的回聲將PHC 分為低回聲型、等回聲型、較強回聲型和強回聲型四種。腫瘤的內部回聲反映腫瘤內組織病理的主要變化。來自多方面的研究結果證明:低回聲型瘤體是PHC的基本和原始類型,代表瘤體內的集中癌巢組織。回聲增強的組織學變化與腫瘤細胞內的脂肪變性及腫瘤間質成分比例增高有關,最主要的是纖維增生、細胞壞死等。
PHC多見于男性,可能與女性免疫功能比男性強且男性嗜酒比女性多等因素有關。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40~70歲發病率最高,占75%。以右葉多發。此外,青壯年患者PHC的生長速度快,中老年人的PHC生長速度慢,這可能與青壯年激素水平高、代謝旺盛、營養供給豐富等因素有關。門靜脈癌栓、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結的檢出,對肝內占位病變的良惡性判斷是一個有力旁證,尤其是癌栓的發現[4]。彌漫性PHC的門靜脈癌栓、腹水的發生率高于結節型和塊狀型。懷疑為PHC時應常規檢查肝門靜脈,下腔靜脈及腹主動脈周圍淋巴結以及肝周圍情況,如出現淋巴結腫大或胸腹水,則提示肝外轉移,病情進入晚期預后較差。超聲對肝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已達90%以上[5]。超聲檢查不僅能鑒別肝彌漫性病變和局灶性病變,確定癌腫的大小范圍,顯示癌腫與肝內血管和周圍臟器關系,而且能了解是否肝內外轉移,為臨床診斷,決定治療方案以及估計預后提供重要信息。
[1] 郭啟勇.實用放射學[M].3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2] 吳乃森.腹部超聲診斷與鑒別診斷學[M].2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95
[3] 王桂珍.肝癌與門脈系內癌栓的超聲診斷[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1998,8(4):50-51
[4] 吳志亮.門靜脈癌栓的超聲診斷[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1995,9(5):393-394
[5] 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3 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82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