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國偉
(河南省三門峽市第三人民醫院 河南 三門峽 472100)
突發性耳聾是臨床耳科的常見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不明原因導致的耳神經功能損傷引起聽力下降的疾病。相關研究報道顯示,導致突發性耳聾的常見原因包括內耳炎、由病毒導致的耳神經損傷以及急性炎癥等[1]。應用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療突聾在臨床治療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現將具體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7例突聾患者(均為單耳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突發性耳聾的診斷標準,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n=33)和觀察組(n=34),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5例,年齡在(15-59)歲之間,平均年齡在(36.7±2.4)歲,所有患者經過CT 檢查排除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聽力下降、耳鳴、眩暈等癥狀,兩組患者的基本臨床資料錄入至統計學軟件中進行分析,差異不明顯,P>0.05,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予以0.3g的胞磷膽堿鈉加入5%的250ml的葡萄糖中靜脈滴注,在此基礎上,對照組予以地塞米松靜脈滴注治療,即將10mg的地塞米松通過入壺的方式進行靜脈滴注,1次/d,療程為5d;觀察組予以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療,指導患者取仰臥位,頭偏向對側,將患耳向上,對患者的外耳道和耳周進行常規的消毒,應用視頻耳內鏡監視系統對患者的耳骨膜下方進行穿刺,予以鼓室內灌注地塞米松治療,將5mg/ml的地塞米松通過患者的鼓室內進行注射,劑量在0.5ml左右,結束后叮囑患者要將患耳向上3-5min,隔天治療,共治療3-5次。
1.3 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分析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療突聾的臨床治療效果。
1.4 評價標準:臨床療效評價標準為:①治愈:經過治療患者的聽力恢復正常,眩暈、耳鳴等臨床癥狀基本完全消失。②顯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的聽力有明顯的好轉,眩暈、耳鳴等臨床癥狀有明顯的改善。③無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的聽力以及臨床癥狀均無變化。總有效率為痊愈率和顯效率之和。
1.5 統計學處理:將本試驗中產生的數據錄入至版本為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異有統計學意義用P<0.05表示。
經過治療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81.8%,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7.1%,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詳細見表1。
突發性耳聾是耳科的一種急癥,目前,對突發性耳聾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據相關研究報道,糖皮質激素治療突發性耳聾效果相對較好[2]。改善循環以及減輕內耳炎水腫反應是臨床治療突發性耳聾的主要目標。大量的臨床研究發現,內淋巴囊具有免疫活性,且在內淋巴系統中有糖皮質激素受體,對內耳的免疫有調節的作用。
地塞米松是一種糖皮質激素,具有抗炎、抑制過敏以及抗水腫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改善微循環,提高血管張力,抑制纖維細胞的增生,減輕水腫,同時還能抑制肉芽組織的形成。相關文獻顯示,如果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易出現惡心、嘔吐、頭暈、血糖升高等多種副反應,對患者的健康有嚴重的影響[3]。雖然靜脈應用糖皮質激素可以使藥物在血清中保持較高的藥物濃度,但是由于血-迷路屏障的作用,藥物不能完全的到達內耳,治療效果不佳。與傳統的口服或者靜脈用藥比較,鼓室用藥是一種新式的給藥途徑,其作用原理是將耳部作的靶向定位目標,將藥物之間送至靶目標,這樣不僅減輕了全身用藥的毒副作用,還提高了耳內的藥物濃度[4]。在耳內窺鏡下將藥物直接輸入至內耳,可以有效的提高外淋巴的藥物濃度,還減輕的對內耳組織的損傷,治療效果明顯。相關研究報道顯示,應用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療突聾的有效率高達95%,本次研究結果與之相近[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的總有效率低于觀察組(P<0.05)。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應用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療突聾,效果顯著,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1] 梁鳴.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療突聾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06(16):78-79
[2] 趙遠新,周曉娓,姚清華等.地塞米松鼓室內灌注治療突發性聾[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0,18(4):391-392
[3] 李暉,劉莉.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療突發性聾療效觀察[J].浙江臨床醫學,2014,(8):1284-1285
[4] 趙海源,王元坦.短期連續鼓室內注射地塞米松治療特發性突聾[J].中國實用醫藥,2012,07(26):149-150
[5] 譚玲梅,譚雁紅.地塞米松鼓室內灌注治療突發性耳聾患者健康指導[J].醫學信息,2013,(14):3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