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潔
(樂清市人民醫院骨一科 浙江 樂清 325600)
灌洗是股骨干骨折術后感染的有效治療方式,同時也是術后護理工作的難點[1]。為了有效減少并發癥和提高治愈率,通過加強醫患溝通,正確控制灌洗用量及速度,加強巡視,及時發現并處理并發癥跡象,獲得滿意成效,以下是具體報告。
1.1 一般資料: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我院為152例股骨干骨折術后感染患者實施灌洗治療。其中男114例、女38例,年齡為14~72歲,平均年齡為38.0歲。其中67例出現鋼板內固定術后感染,23例出現外固定架術后感染。93例患者愈合情況良好,另有20例患者愈合情況較差。
1.2 灌洗方法:灌洗治療中需消滅病理死腔,徹底清除感染、壞死組織。隨后用過氧化氫、聚維酮碘溶液充分反復浸泡,用高壓脈沖泵等滲鹽水反復沖洗創面。治療中使用的灌洗管為普通輸血器軟管制作:依據患者感染情況,在灌洗管上制作多個直徑為管腔直徑1/5~1/2的側孔,兩側孔間相隔0.4~1.0cm。1套灌洗管通過股骨感染區上下兩側健康部位,另1套灌洗管放置于感染較重的軟組織內;灌洗管的同一端從靠近骸關節后外側打孔穿出并固定,連接負壓引流器;另外一端則從靠近膝關節處前打孔穿出并固定,連接灌洗瓶;灌洗管兩端各加輸液限速閥門1個。灌洗管的四處經皮出入口都與感染區至少間隔6cm 以上,同時固定管道的絲線要有2~3cm 的余量,以保證管道可以適當滑動。治療中使用等滲鹽水為灌洗液。
1.3 結果:治療中152例患者都未出現膝關節僵硬、下肢深靜脈血栓、管道脫落、灌洗管堵塞等情況;有14例患者管口繼發感染,兩口同時感染的有6例,采取增加消毒換藥治療,控制感染,并未影響傷口愈合。1~2年隨機訪問中,門診復查127例,信件或電話隨訪20例,沒有出現復發;失訪5例。
2.1 灌洗液量控制:灌洗治療中灌洗速度一般保持在62gtt/min,使用的灌洗液量為6000~9000mL/d。白天護士需為患者每小時進行脈沖式灌洗1次。灌洗時先將灌洗管閥門開到最大,進行全速灌洗,直到引流液變得清亮時關閉引流管閥門,病患感覺傷肢有脹痛感后再開放閥門,重復2~3次。晚上定時巡視,確保引流通暢,灌洗液充足,及時處理因管道折疊、扭曲、受壓而致使引流受阻;晚上灌洗時滴注速度需放慢,以保證患者休息。禁止家屬自行改變灌洗速度,每日灌洗液和引流液用量需認真記錄。
2.2 體位和皮膚護理:一般灌洗多使用由膝向骸的方向,以確保病患臥床時采取屈膝屈骸或抬高傷肢的舒適體位,增強灌洗療效[2]。治療期間患者應減少活動,以避免灌洗液逆流,影響治療效果,同時為避免出現皮膚壓瘡,做好皮膚護理。
2.3 管道堵塞的觀察和處理:為避免出現管道堵塞,灌洗過程中要定時巡視。如果出現患者傷肢腫脹明顯、灌洗液流速減慢時,要先檢查引流管閥門是否關閉,其次考慮是否發生管道堵塞。若出現管道堵塞,應先對兩側外露管壁4~5cm 進行嚴格消毒,然后兩手分別握住兩端,上下滑動或輕輕旋轉管道,利用擠壓按摩作用,引出堵塞物,消除堵塞。
2.4 管口感染的觀察和預防:灌洗手術后,每日需按時為病患測量體溫,及時與病患溝通。當病患體溫過高,同時管口周圍皮膚紅腫,檢查是否發生感染,并及時通知醫生處理。交代病患及家屬注意自身衛生,及時更換病服及床上用品,保持傷口清潔、干燥,以避免感染。
2.5 下肢深靜脈血栓和膝關節僵硬的預防:為預防關節僵硬及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在病患術后可進行針對性練習,如伸膝抬高、足跟滑移屈膝等練習,分四組進行,一組50次。同時密切觀察病患傷肢是否有腫脹情況出現,并及時處理。
2.6 心理護理:病患初次手術后易出現術后感染,此時患者及家屬情緒不穩,對再次手術表現出恐懼、緊張、悲觀等心理,精神上承受巨大壓力[3]。針對這些問題,應加強醫患之間溝通,及時主動介紹治療方法和術后情況,請治療成功的患者介紹經驗,增強對手術治療的信心,獲得病患的積極的配合。
2.7 飲食指導:術后感染治療中,應鼓勵病患多吃高維生素、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以增強抵抗力,避免因大量蛋白質的流逝而造成負氮平衡,同時應加強對血常規、血電解質及生化常規的監測。適當進食高纖維食物以增加胃腸蠕動,避免發生便秘。針對長時間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利用飲用酸奶來預防偽膜性腸炎。
[1] 包海金.金玉老師學術思想、臨床經驗總結及基于股骨干骨折術后早期蒙藥辯證治療療效觀察[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2
[2] 張志海.鋼板與髓內釘治療成年人股骨干骨折臨床分析[D].大連醫科大學,2013
[3] 楊平林,賀西京,李浩鵬,王國毓,臧全金.清創術后持續灌洗加負壓封閉吸引引流治療頑固性軟組織及骨與關節感染的臨床應用[J].中國骨傷,201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