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軍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結核病防治所 山東 青島 266400)
1.1 對象:本組89例,男52例,女37例,年齡60-85歲,平均68.8歲。股骨頸、股骨轉子間骨折20例,股骨干骨折22例,髕骨骨折5例,脛腓骨骨折28例,踝部骨折9例,足部骨折5例。均為48h內入院。保守治療39例,手術治療50例,住院時間7-83d,平均27d。
1.2 方法:(1)心理護理 老年患者下肢骨折后長期臥床可能會產生各種心理障礙和行為異常[1],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具有對患者有高度的同情心,以真摯的情感與他們交往,通過自己的言語、表情、行為去影響他們的感知和認識改變其異常心理和行為,幫助他們建立有利于康復治療的最佳心理狀態,建立康復的信心,為他們提供有利于達到全面康復的良好環境。(2)保守治療的患者要保持外固定架牢固和良好肢位。術后患肢應置于抬高30-40°略高于心臟水平的功能位,將患肢置于托馬代架上或用軟墊墊高。以利于患肢靜脈、淋巴回流。。針孔有感染跡象時應針孔滴酒精或用絡合碘紗布換藥,對于腫脹明顯者,應靜滴20%甘露醇,并調整肢體位置,慎防骨筋膜室綜合征的發生。(3)盡早進行功能鍛煉:①術后第1天即指導和幫助病人被動地做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舒縮的鍛煉和關節的被動活動,如做腿部肌肉的按摩,膝關節、踝關節、足趾的被動活動。②術后第2天開始,病人能夠忍耐疼痛后,應鼓勵病人腿部肌肉繃緊做等長收縮運動,同時開始做踝關節的背屈運動,8-10次/d,5-15min/次。從10-20°活動范圍開始逐漸加大,每天堅持活動量由小到大,活動時間、活動次數逐漸增加,活動時患肢要保持功能位。③術后1周指導病人做固定以外上下關節的主動活動,用力使膝關節屈伸、踝關節背伸、跖屈及伸屈足趾,3-4次/d,10-30min/次,防止關節僵硬,肌肉萎縮,利于肢體功能康復。④3點或5點支撐抬高上身和臀部,病人用雙手握住牽引架,同時用健側下肢蹬在床面上,無牽引架時用雙肩或雙肘關節及頭部做支撐,將整個上身和臀部抬起,根據病人病情和體質,每隔2-4h做一次,每次超過15s,或囑病人伸直膝關節進行抬腿練習。前者是防止壓瘡的有效措施,后者則可提高股四頭肌的肌力。(4)控制原發疾病 由于老年人骨質疏松比較明顯,輕微作的外力即可導致骨折??煞e極改善骨質疏松(輸注鹿瓜多肽、骨肽等藥物),補充鈣劑(輸注葡萄糖酸鈣,口服鈣爾奇等),并給予清淡易消化含鈣量高的食物,并用適量維生素D 增加鈣的吸收利用。(5)積極預防并發癥 因牽引、疼痛、骨質疏松等原因,老年患者臥床時間較長,再加上本身就患有多種內科疾病,就更容易發生多種并發癥,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褥瘡、便秘、栓塞等。為此,我們應加強基礎護理,保持床單清潔干燥,指導幫助患者抬臀按摩骶尾部及足跟部,積極預防褥瘡;指導幫助患者進行床上大小便的練習,如何墊放便器等;指導幫助患者坐起,鼓勵咳嗽咳痰,必要時使用祛痰藥,霧化吸入等;鼓勵患者多飲水,輸注抗生素以預防呼吸道、泌尿系的感染及傷口感染等;輸注藻酸雙酯鈉、皮下注射克塞以預防下肢深靜脈栓塞。
本組89例下肢骨折病人,出院時無下肢靜脈栓塞及壓瘡發生,患肢與健肢比較無明顯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直,骨折愈合時間縮短。出院后經1年隨訪,其中疼痛消失,功能佳,能從事原工作評為優,73例;疼痛基本消失,僅在走路多時輕痛,功能尚佳,能從事原工作評為良,9例;經常性輕痛,功能尚佳,不便遠行,每日能完成家務勞動評為可,4例;經常性疼痛,時輕時重,肌力衰弱,僅能室內扶拐行動和自理生活評為差,3例。優良率達92.1%。
老年人因骨質結構特點,易骨折,且愈合較慢,容易產生并發癥。合理有效的康復可使病人保持正確的肢體功能位,增加肌肉力量及關節活動度,可以對骨折端產生機械性刺激,促進骨痂生長,加速骨折的愈合,增強機體抵抗力并可消除腫脹,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硬、強直、韌帶攣縮,預防和減少各類并發癥,盡早恢復肢體功能。因此護士在康復護理中,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對病人各個時期的康復訓練有針對性的指導,遵守從弱到強、循序漸進的原則,并加強醫患之間的溝通,才能保證患者的早日康復。
[1] 謝德利.現代康復護理,北京: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