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陽銘(中國石油渤海鉆探工程公司人事處,天津 300000)
徐徉(中國石油渤海鉆探工程公司工程技術研究院,天津 300000)
章輝娟(中國石油渤海鉆探工程公司人事處,天津 300000)
人才是未來國家之間較量的重要資源,科研學者將人才、資源放在了同等的位置就可以明顯的感覺到他們的重要性。對于人才的界定也是有不同的標準的,有知識型、技術型或實戰型,并且這種人才的等級也是有所區分的,我國現階段對于各種技術人才等級的區分都是通過嚴格的考核來進行技術的審核和證書的發放。高技能人才就可想而知了,必定是具備較為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人,在競爭愈發激烈的今天,進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與開發是十分必要的,需要社會各界的全力配合才能夠很好的實現。
任何一個科研產品和設備的生產都需要各方面的全力配合,科研人員、設計師和具有豐富的相關行業工作經驗的技術人員,他們的存在和出現不僅顯示出當前各行各業超高的技術水平,同時也是實現企業自身發展的重要籌碼,因此,進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與開發是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的。
2.1 高技能人才培養與開發的人員配置和設備不完善
在當前的高職院校的全面發展的情況下,部分專業課老師自身具備較強的理論知識,但是在技能實踐部分有所缺失,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時無法將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并且受學校相關技術設備的影響,學生對于實際器械的操作和維修都會受到局限,并且這種設備的采購是無法與社會生產中相關設備的更新持平,從而導致所學技能落后,無法適應實際的操作需要。
2.2 人才培養與開發的意識不強
在當前的高校教育中,更加重視文化課程和專業技能的培訓,對于就業觀和個人素養的教育方面關注的比較少,再加上當前的學生個人的生活環境和個人性格的差異,對于團隊合作和吃苦耐勞等意識都比較匱乏。用人單位在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與開發上也缺乏發展意識的指導,因而出現了與當前新技術之間的學習與銜接的差距,從而無法有效的實現提高企業自身的生產效率的目的。并且在實際的技術人員的培養中也需要增加企業的成本,并且還考慮到后期的人才流失問題,因而,在人才培養的意識上就更加的淡薄。
2.3 技術人員的自我要求不高
通過對當前高技術人才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這些人員的年齡普遍較大,但是實際的工作經驗比較全面,但是專業的技能教育和理論功底較差,因而就逐漸的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在技術人員的激勵措施上也存在較大的偏差,從而出現自我學習能力逐漸下降、人才流失等問題頻頻出現。
2.4 高技能人才的結構和評估不合理
現階段的高技能人才的分布是呈現出不全面的趨勢,年齡段的差距較大,文化程度整體不高,同時在各行各業的分布中也是不均勻的,致使部分行業發展較為緩慢。國家對于部分技能證書的辦法和資質的認證也存在一些不規范的問題,甚至出現證書買賣的現象,這對于現有技術人才自我價值的實現和企業綜合實力的提升都是不利的。
3.1 要充分發揮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和各類社會團體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完善以行業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校企合作為紐帶,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社會化的高技能人才制度體系。
3.2 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評價體系,拓寬技能人才通道,完善國家職業資格制度,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建設。在職業院校大力推行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雙證書”制度,引導職業院校積極推進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大力推廣企業生產現場、學校教學過程與國家職業標準相結合的考核辦法,不斷擴大職業資格證書的覆蓋面。
3.3 完善激勵機制,引導和鼓勵用人單位完善培考核與待遇相結合的激勵機制辦法,對優秀的高技能人才實行特殊獎勵政策,指導企業建立和落實職工憑技能職業資格得到使用和提升,促進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與企業勞動工資制度相銜接,用人單位要在薪酬培訓等方面向關鍵技術崗位的高技能人才傾斜,建立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長的激勵機制。
3.4 加快高技能人才的法制建設,依法維護用人單位和高技能人才的合法權利,發揮高技能人才的主體作用,保證人才流動的規范性和有序性。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的保障機制,為各類人才創造好的社會環境,加強人才的各項基礎工作,加大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渠道籌措資金的形式,并保障資金的合理投入和使用。
在當前的高技能人才的分布和教師科研隊伍的現狀來看,進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與開發還是存在一定的困難的,但是可以通過對各方面的調整來實現。重視現有高技能人才的標桿作用,并且盡可能的提供更加充足的學習和深造的機會來減少人才的流失。在當前的高等教育中,豐富和強化師資力量的實踐經驗和職業素養的提升,這樣才能確保他們培育出來的學生是具有較強實踐性的技術人員,并且積極的進行學生擇業觀的引導,以便于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注入一股年輕的血液。
[1]霍衛衛.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定位與作用[J].中國高校科技.2012(04).
[2]李援越,吳國蔚.高技能人才研究綜述與展望[J].中國市場.201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