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延海(吉林省吉瑞石油鉆采工程有限公司,吉林 松原 138000)
大安油田地質特征,構造位置:位于松遼盆地中央坳陷區大安--紅崗階地二級構造帶中。地理位置:北鄰嫩江,南為海坨子油田,西部有紅崗油田。構造名稱:松遼盆地南部大安油田大202區塊。主要困難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巖石敏感性、高陡、斷層、高壓、含油氣水及特殊礦物等。在大安油田地區合理設計了定向井井身剖面設計、鉆頭選型和鉆井液性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鉆出油水井合格率為100%,單井鉆井成本節省11.1%。
鉆進過程是鉆井工程中的一個主要工藝過程。我們必須準確掌握影響鉆進的各種因素(如鉆頭、泥漿性能等),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準確掌握影響鉆進速度的因素,是實現優化鉆井所必不可少的知識。
1.1 地層巖性決定如何選用鉆頭
在大安油田地區上部、中部為塑性巖層,應采用大井眼228.6mm大齒復合片鉆頭鉆進,鉆頭選型9"B235,提高了機械鉆速,還會保證井眼環空暢通,降低井下事故的發生,如縮徑卡鉆、鍵槽卡鉆等都可避免。在大安油田地區下部為較硬且致密的頁巖,選擇8 1/2"EM1614E中小齒復合片高效鉆頭,機械鉆速提高33%。在各油田區塊鉆井,如果選擇鉆頭錯誤,機械鉆速降低、鉆井周期和浸泡油氣層時間都增加,對于大安油田地區嫩江組地層及青山口組地層的浸泡,也會導致井壁大面積坍塌,鉆井事故不斷發生,例如坍塌卡鉆、下鉆劃眼、井眼變大影響固井質量等等。
1.2 井下螺桿鉆具的選用和測斜數據的精度分析
螺桿鉆具:0.75°單彎螺桿、1°單彎螺桿、1.25°單彎螺桿等多種螺桿鉆具。0.75°單彎螺桿鉆具容易在小井眼中復合鉆進,定向扭方位效果差,所以多使用1°單彎螺桿鉆具(172mm×5LZ×7Y×1°型單彎螺桿鉆具),配備高效PDC鉆頭使用,能實現定向效率高、扭方位快、復合鉆速快的目的。
鉆井測斜數據的精度分析,在國內暫時無發表的論文。在十多年鉆井實踐中,測斜數據的精度分析是很重要的。在定向鉆井施工中要及時觀測方位、井斜數值的變化是否符合復合鉆進的變化規律,這是我們精度分析地層傾角和走向、井眼軌跡預測的關鍵。復合鉆進時,測斜數據中井斜沒有增加反而減小、方位也變大。說明有變化而且不符合復合鉆進和地層走向的規律,定向跟蹤井段要延長或直到靶點位置,否則一定會導致脫靶或再次起鉆下螺桿糾斜和扭方位,引起井身質量不合格,更有可能出現連環井下事故的發生。提前做好預測井眼軌跡和地層走向,在甩完螺桿后,更要及時定點測斜,保證井眼軌跡不脫靶。達到我們鉆井高優質井身的目的。
1.3 合理設計定向井井身剖面設計、造斜點
井眼軌跡要滿足地質開發要求、要滿足采油工藝要求、要容易實現鉆井工程施工。在采油方面,井眼的曲率不宜過大,鉆入油層時,井眼最好是鉛直段或使井斜角很小。這樣才有利于抽油桿的工作條件、封隔器的座封及其它增產措施。
鉛直-增斜-穩斜-降斜來實現優質井身結構。(完井連斜圖:全角變化率單點能達到不超過4.2°/25.0m,補充:鉆井工程設計是連續3點不超過4.2°/25.0m)
造斜點位置與造斜率、最大井斜角這三個參數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所以我們在選擇時要統籌考慮。在大安油田K區塊,要在400米到500米開始定向,該區塊由于地層傾角原因,下部極不容易造斜,所以造斜點選擇不能選擇800米以后,要選擇上部松軟、穩定的層位為益,提前把位移走出來。
總之想打好每一口定向井,必須要提前選擇好螺桿鉆具、設計好定向井井身剖面、造斜點,這樣我們才能實現高速高效高優質井的目的。
二開采用鉀基聚合物鉆井液。以鉀基聚合物為主體,配以降粘劑,降濾失劑、防塌劑和潤滑劑等多種化學處理劑所組成的鉆井液。
2.1 重點要保證好鉆井液性能的兩個方面:一.控制好失水和泥餅厚度。二.調節好鉆井液動切力,動切力值的大小關系到鉆井液攜帶巖屑的能力。環空上返速度較小時,較大的動切力也能攜帶大顆粒巖屑。鉆井液動切力小,高效PDC鉆頭可能二次破碎巖屑,所以為提高鉆進速度,要求動切力值在6-10Pa范圍。
2.2 在鉆井液中加入快速鉆井劑KSZJ,在大安油田進行了數十口井現場實踐,證實快速鉆井液技術在泥頁巖、砂泥巖井段能夠使機械鉆速提高18%以上,并且能夠有效解決井壁失穩和起下鉆過程中的阻卡情況。
3.1 合理設計好定向井井身剖面、造斜點,并且精度分析每口井的測斜數據,提前正確判斷下部地層傾角也是縮短鉆井周期的重要環節和步驟,才能真正實現優快鉆井的目的。
3.2 快速鉆井劑KSZJ的應用,大量實事證明了鉆井液對機械鉆速的影響。不要僅僅靠機械的一些手段來實現快速鉆進的目的,在國內外很多學者研究如何提高機械鉆速的鉆井液理論與技術,希望在鉆井液上有更多的新型藥劑出現。
[1]孫金聲,楊宇平,安樹明等.提高機械鉆速的鉆井液理論與技術研究[J].鉆井液與完井液,2009,26(2):1-7.
[2]李曉明,燕靜,袁玉寶等.勝科1井鉆頭選型與應用效果分析[J].石油鉆探技術,2007,35(6):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