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磊 霍曉源 黃小惠(珠海力合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廣東 珠海 519015)
隨著環境問題的加重、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加強,人們開始對油品質量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原油中含有的硫化物變得越來越多,如果企業不經過有效的處理就排放會污染水質,我們的日常用水被污染,一方面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另一方面石油企業使用污染的水進行生產,會使油品質量大大的降低,減小企業的利潤。傳統的石油化工廢水的處理方法有隔斷浮油技術、粘附懸浮物技術和吸附技術等,隨著人們環保要求的提高,廢水排放標準變得越來越高,這些技術已經不能滿足處理標準,因此,研究人員必須不斷地對石油加工工藝和石油化工廢水進行研究分析,爭取開發出更加有效的石油化工廢水處理技術,推動社會的發展。
石油化工廢水根據其成分的不同可以分成含油廢水、含硫廢水、含環烷酸廢水、含氰廢水、含酚廢水和含酸堿廢水等。含油廢水來源于油品冷凝后的排放水、油品洗滌排放水、化驗室排水、清洗地面排水和清洗各種設備后所排的水,含油廢水在水中會形成油膜阻礙氧氣的流通影響魚類的正常呼吸,同時含油廢水也會影響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長。含硫廢水主要來源于煉油廠二次加工后所排放的分離水和洗滌水,含硫廢水有較大的腐蝕性,硫化物會與水中的氧氣發生反應造成水中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含硫廢水中的污染物濃度與原油中的硫、氮的含量成比例關系。含環烷酸廢水來源于煉油廠環烷酸回收裝置的排水和中和廢水中的堿后的殘留水,含環烷酸廢水對水的乳化非常嚴重。含酚廢水的來源較廣,大部分石油化工生產廠房紅排放的廢水中都含酚,含酚廢水有較大的危害性,它不僅對水生生物和農作物有較大影響,對于人的神經系統和內部器官都有較大危害。含氨氮廢水的來源非常廣泛,排入水中會引起水體的富營養化引發赤潮。含氰廢水來源于煉油廠催化煉化裝置和聚合車間排放的廢水,含苯廢水主要來源于與苯有關的裝置的排放水,含酸堿廢水比較常見,它的處理方法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酸堿中和法。
利用物理技術處理石油化工廢水的方法有氣浮法、吸附法、膜分離法。氣浮法是利用微小氣泡作為載體把廢水中的污染物懸浮上去,然后把污染物與水分離達到凈化水體的效果。吸附法是通過向石油化工廢水中加入吸附劑,通過吸附劑的運用將廢水中的污染物吸附,達到去除廢水中的污染物的目的。吸附法進行染料廢水處理的關鍵在于吸附劑的結構性質,常見的吸附劑有活性炭、粉煤灰、離子交換樹脂、硅藻土等,吸附法比較適合低濃度染料廢水的處理,它具有簡單方便、占地小、投資小的特點。膜分離技術主要是通過對廢水中的污染物分離、濃縮、回收從而達到廢水處理的目的,膜分離主要包括微濾、超濾、反滲透和納濾等,膜分離技術的應用可以去除石油化工廢水中的臭味和有色物質,該方法操作方便,可以循環利用,缺點是膜的更換頻率較高。
化學方法處理石油化工廢水有絮凝法、氧化法等。石油化工廢水處理過程中非常常用的方法就是絮凝法,通過向水中加入絮凝劑與石油化工廢水中的膠粒發生反應生成易于分離的絮狀物質,再予以分離。該方法的運用能夠有效的改善廢水的污染情況,對于水的濁度、色度等有顯著的改善效果,它通常會與氣浮、吸附等方法聯合使用,以達到更好的處理效果。經過科學人員的研究,絮凝劑不僅僅可以通過化學方法制造還可以通過生物方法制造出微生物絮凝劑。氧化法利用的是氧化還原反應,通過向廢水中加入氧化劑與水中的污染物發生反應,使廢水中的有害物質變為沒有毒害的物質。氧化法又可分為化學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濕式氧化法等,化學氧化法是利用氧化劑與廢水中的染料發色基團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從而達到脫色的目的,其常用的氧化劑有臭氧、氯、高錳酸鉀和過氧化氫等。光催化氧化法常用H2O2和半導體做催化劑,在紫外線的高能輻射下與廢水發生氧化反應,從而達到脫色的目的。濕式催化氧化法是在高溫高壓環境下,通入空氣后直接把廢水中的有機物氧化,從而達到凈化廢水的目的。
生物處理方法包括好氧法、厭氧法、生物強化等方法,其中前兩種方法已經不能夠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環保要求,想要達到要求必須先進行生化預處理,這樣比較麻煩,工藝復雜,因此生物強化技術結合優化的組合工藝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生物強化技術主要是通過向廢水中加入高降解能力的微生物,應對不同的廢水組成成分采用不同的微生物進行降解;或者是向廢水中投入營養物和基質類似物,營養物可以改善系統的運行能力,基質類似物能夠提高酶的活性,提高降解速度;或者是利用基因工程投入遺傳工程菌酶,提高降解速度。
現在石油化工廢水處理技術還不夠發達,還需要我們不斷的進行研究,爭取開發出更加實用的廢水處理新技術。在實際的處理過程中,也要求企業熟悉石油化工廢水的組成和各種處理技術,通過合理的聯合處理達到處理要求,同時提高企業的綜合效益。
[1]唐勇.淺析石油化工廢水處理技術[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26).
[2]馬進毅,姜璋.石油化工廢水處理技術研究[J].能源管理,2013(09).
[3]趙賀.石油化工廢水處理技術應用研究進展[J].化工管理,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