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雷
(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中醫院河南駐馬店463400)
我國的中醫博大精深,其中針灸療治療法在臨床上被應用的比較廣泛,診療方法是先進行病因診斷,找出疾病性質,再確定病變所屬經脈、臟腑,確診后必須進行配穴、處方治療。所有針灸療法的特點都是本著通經脈、調氣血,最終促使臟腑功能正常調和,"協助"陰陽相對平衡,由此達到對疾病的治療和防治。當然針灸療法還有其他方面的優點,針灸療法的適應癥狀比較廣泛,可廣泛應用于對多種學科多種疾病的防治,針灸療法對疾病治療效果比較顯著,該法尤其適合對亞洲人體質的治療,針灸療法治療后具有興奮身體機能的作用,能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同時還有鎮靜鎮痛的作用。
針灸療法操作簡單、治療費用低,治療費用普通大眾家庭都能承受,產生副作用的可能性極小,相對來說比較安全可靠。另外,針灸療法還可以同其他療法進行綜合治療,所以,我國的針灸療法自誕生以來一直備受患者的追崇。
(一)疏通經絡的功效。針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療的效果就是:通過對經絡進行疏通,能夠使淤阻的經絡暢通無阻從而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中醫對經絡的論述是這樣的: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氣血運行是其主要生理功能之一。當一個人的經絡不通、氣血運行受阻時,自身感覺極不舒適,臨床癥狀表現為:疼痛、麻木、腫脹、瘀斑等,當出現這些癥狀時通過針灸療法能使病人恢復正常,治療時選擇好相應的腧穴,使用針刺手法或三棱針點刺使之出血以達到經絡通暢,氣血正常。
(二)調和陰陽的作用。針灸治療的最終目的就是利用針灸療法對陰陽進行調和,使身體從陰陽失衡狀態慢慢轉向為平衡狀態。所有疾病的產生機理都是復雜的,中醫認為總的來說就是陰陽失衡導致的。本文論述的針灸療法具有調和陰陽的作用,其治療方法也比較簡單,即根據經絡陰陽屬性、經穴配伍利用針刺手法來治療。
(三)幫助扶正祛邪。針灸療法具有很強的扶正祛邪作用,通過針灸療法能達到扶助機體的正氣上升、驅除機體內病邪祛除的目的。能促使疾病發展與轉歸,通俗的說法是在"正邪相互"紛爭的過程中,正氣上升,邪氣祛除。任何疾病都有一些治療方法,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首選經濟實惠,筆者通過實踐證明針灸療法在扶正祛邪方面具有很大優勢。
在定穴、取穴時對病人有一定的體位要求。一般都是正坐、側臥、伸掌、握拳等方式。取穴方法:①根據人身體的自然標志線進行取穴,如從耳朵尖直上頭頂的百會穴;②以患者的手指或手指某部位為標準進行取穴;③對人體各部分距離設定好一定的點線后,按骨度進行取穴,取穴時一定要確認好標志,測好骨度的分寸,把握好本穴上下、左右鄰近穴位關系。
(一)一般常見病治療。治療感冒時取大椎、合谷、風池穴位,采用針法平補平瀉,要留針30分鐘。治療失眠時取神門、內關、三陰交,采用針刺術、平補平瀉,需留針50分鐘,每天治療一次。治療落枕時取落枕、大椎、后溪三穴,采用針刺、瀉法、大椎、后溪、運用平補平瀉,需留針20分鐘。
此外,針灸療法對哮喘也有明顯療效。治療哮喘時取膻中、肺俞、天突、豐隆穴位。如果治療后出現痰稀白狀,應采用艾條灸20分鐘,如果痰黃,要采用針剌,平補、平瀉,需留針30分鐘。這里建議哮喘患者最好經常使用針灸療法進行治療或預防,因為針灸療法能有效預防哮喘發作,對緩解防止發作的作用非常明顯。
(二)對疼痛的治療。治療腰脊痛時取腎俞、昆侖穴位;治療膝關節痛時取足三里、陽陵泉、懸鐘穴位,兩者治療方式有點類似。采用針刺,瀉法,留針20分鐘,之后艾灸20分鐘。對牙痛的治療,上牙痛取下關、內庭穴位;下牙痛取頰車、合谷穴位,都采用針刺,瀉法,留針30分鐘,每天治療一次。治療腰痛時取腎俞、委中、腰陽關三穴位,采用針刺,瀉法,留針30分鐘;對痛的時間長的患者加艾條在命門處灸20分鐘。對頭痛的治療,頭痛分:正頭痛、偏頭痛、頭項痛等。治療時要按照痛點進行取穴。正頭痛取上星、合谷、攢竹穴位,采用針剌、瀉,留針30分鐘;偏頭痛取太陽、頭維、外關穴位,采用針剌、瀉手法,留針20分鐘;頭頂痛取百會、太沖、后溪穴位,采用針剌、瀉法,留針20分鐘;此外也可取風池、列缺穴位,采用針剌、瀉法,留針30分鐘。每天或隔天治療一次。對腹痛的治療方法,針灸具有通調腑氣,緩急止痛。取穴足陽明、足太陰,足厥陰經及任脈穴四穴。采用足三里中脘天樞三陰交太沖操作方法,太沖運用瀉法,其余穴位均采用平補平瀉法。配穴時要按照虛補實瀉法進行操作。寒證時可利用艾灸。若腹痛發作時,對足三里采取持續強刺激一至三分鐘的措施。
(三)對痢疾、便秘、嘔吐的治療。治療痢疾時取中脘、天樞、足三里三穴,采用針刺,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一天治療一次;有發熱癥狀時加刺曲池;有頭痛癥狀時應對風池、百會穴加剌;不發熱卻下痢時間長時采用艾條灸關元10分鐘,或隔鹽灸神闕穴。治療便秘時取支溝、天樞、長強三處穴位,采用針刺,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治療嘔吐時主穴取內關、中脘、足三里三處穴位,采用針刺,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
(四)對月經不調、痛經的治療。對于月經不調的治療應在月經先期前進行治療,治療時取中極、血海、三陰交、太沖四處穴位,都是采用針刺,瀉法,留針20分鐘;在月經后期也可治療,取命門、腎俞、關元三處穴位運用補法,治療后再用灸法,留針30分鐘。對經后腹痛的治療取氣海、關元、三陰交三處穴位,采用補法,之后采用灸法,留針30分鐘。對痛經的治療要在經前或經期腹痛時取中極、三陰交、內庭三處穴位,先刺內庭、再針三陰交、后針中極、三陰交。均運用瀉法,留針20分鐘。
針灸療法中的工具是針,治療過程就是以針刺入人體穴位進行治病,灸的治療方式是點燃艾炷或者艾條后燒灼相關穴位,艾條燒灼的熱力慢慢浸入肌膚,達到溫通氣血的目的。使用這樣的方式來刺激體表的穴位,通過全身經絡傳導達到調整氣血、臟腑功能,最終實現治病保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