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銀愛
(湖南省懷化市中方縣中方鎮中心衛生院婦產科 湖南 懷化 418005)
產后抑郁多指孕產婦在完成生產之后由于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雙重作用,而表現出以抑郁為主的一種負面情緒,多發生在產后2周,在產后4~6周表現尤為明顯[1]。臨床上通常會表現為興趣下降、心情壓抑、情緒低落、對家人和孩子冷落,對生活失去激情和信心。不僅對孕產婦自身健康和婚姻家庭造成傷害,而且還會對嬰幼兒的健康發育造成嚴重影響[2]。為此,我院在常規護理手段的基礎上加強了對孕產婦在圍產期間的心理護理干預,效果令人滿意,現將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將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來我院待產的孕產婦共計132例作為研究對象,經產前檢查,上述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上的抑郁情緒,排除了伴有嚴重疾病和軀體疾病的孕產婦,其中初產婦98例,經產婦34例,順產79例,剖宮產53例,學歷均在初中文化程度以上。所有入選者均自愿參加研究調查,并能夠順利地與護理人員進行溝通交流。132例孕產婦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加強護理組,其中對照組67例,年齡在22~34歲之間,平均年齡(27.8±6.2)歲;加強護理組共計65例,年齡21~35歲之間,平均年齡(28.1±6.5)歲。兩組孕產婦在年齡、孕產史、分娩方式、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上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手段進行護理干預,主要包括產前常規檢查、健康教育以及產褥期的常規護理,做好為孕產婦解答疑問、飲食指導以及會陰護理等方面的工作。加強護理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在圍產期間有針對性地對孕產婦進行心理護理干預:(1)產前與孕產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做好產前教育工作,根據每名孕產婦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指導;(2)生產時間為孕產婦建立溫馨和諧的分娩環境,給予孕產婦心理情感支持。以減少孕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產生的焦慮、煩躁心理,預防抑郁的發生;(3)產后主要從增強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入手,鼓勵孕產婦積極與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增加和朋友家人的交談時間,幫助患者轉移焦點,緩解心理壓力。及時了解孕產婦的家庭情況,幫助孕產婦協調好家庭關系,為其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使其家人在關注嬰兒的基礎上,更加關愛和照顧產婦,協助孕產婦做好由孕婦-產婦-母親的角色轉換,及時為其補充營養,保證睡眠質量,使其保持一個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避免失落、無助、抑郁情緒的產生。
采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量表)于產前1周,產后1、3、6周對兩組孕產婦的抑郁情緒進行量化評定。EPDS量表包括10項內容,采用4級評分(0、1、2、3分)進行評定,滿分30分,評分越高,抑郁程度越重,得分≥10分時判定為抑郁篩查陽性[3]。在產后6周比較分析兩組孕產婦的抑郁發生情況。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兩組產婦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以百分數和均差±標準差的形式表示,數據比較分別采用t檢驗和卡方檢驗進行。若P<0.05,則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產前1周兩組孕產婦的EPDS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1周、3周、6周,兩組孕產婦的EPDS評分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孕產婦的抑郁發生率為34.33%,而加強護理組孕產婦的抑郁發生率為18.4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在不同時期的EPDS評分以及產后6周時抑郁發生情況
產后抑郁作為產褥期間常見的一種精神障礙,多在產后1周發病,在產后4~6周表現作為明顯,臨床上主要以抑郁情緒為主,興趣下降、情緒低落、飲食下降、失眠,嚴重時表現為反應遲緩、對社會失去信心,更有甚者可喪失社會能力,有自殺傾向[4]。導致產后子宮恢復時間、出血量增加愛那個,嚴重影響著孕產婦的產后恢復和身心健康,并對嬰兒的健康發育和家庭和諧造成影響。
針對這一情況的存在,我院在圍產期間加強了對孕產婦的心理護理干預,從產前、產中和產后三個時期入手,全程給予孕產婦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做好產前的健康教育,幫助孕產婦就分娩的相關知識有一個充分的認識,消除產前緊張情緒[5];分娩過程中為其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分娩環境,并給予其適當的心理情感支持,幫助其順利生產;產后主要從增強社會支持入手,調節好孕產婦與家庭成員的關系[6],幫助其順利完成由孕產婦到母親的角色轉換。
綜上所述,產后抑郁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對產婦的身心健康和嬰兒的健康防御造成嚴重影響。在圍產期間加強對孕產婦的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明緩解善孕產婦的產后抑郁情緒,增強孕產婦的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產后抑郁的發生,值得在臨床上積極推廣應用。
[1]李立梅,鄧寒羽.北京市初產婦人格特征與產后抑郁相關性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5):760-763.
[2]侯永梅,胡佩誠,張詠梅,等.產后抑郁對初產婦產褥期身心康復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13,40(3):441 -443,446.
[3]董永海,毛向群,劉蕓,等.心理治療對產后抑郁癥干預效果的Meta分析[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3,22(5):377-381.
[4]任菲菲,劉沫,王陽,等.對產后抑郁癥患者進行按摩護理的效果評價[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7):2692-2694.
[5]利民,周彩峰,周志南,等.妊娠晚期孕婦抑郁情況及影響因素[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48(1):128 -130.
[6]朱淑芽,陸涯琳,孫一勤,等.妊娠晚期孕婦心理壓力狀況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6):2584-2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