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如
(福建省南平市管厝學校南平市 353000)
語文教學本來就是感性認識多一些,課堂上應該充滿愉悅感,老師也應該把“趣味性”當作語文課堂的追求。而當今的語文課堂并沒有維護語文應該有的美感,很多文質兼美的文章在教學中被老師分解的支離破碎,毫無美感可言。對文章的解讀和賞析大多用檢測題的方式進行,顯得更為枯燥。心理學家的研究告訴我們,追求愉快是人的本性。那么語文課堂如果真能做到“寓教于樂”,課堂學習的效率應該更高。況且,小學生正處于好動喜樂的年齡,老師更應該構建智趣共生的課堂,著眼開發學生智慧,以智激趣,以趣啟智。
創設情境是課堂教學常用的手段,有利于營造合適的氣氛,服務教學。老師在創設情境時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利用當今先進的教學手段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興趣最濃時接受教材內容。學生的情緒高昂,思維就可以得到更自由的發散,大腦更加靈活。這就是所謂的“以趣啟智”。身臨其境式的學習,學生興趣更高,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也更高。學生在最興奮的時候獲得的知識,印象更加深刻,記憶也便更加持久牢固。所以,智趣共生課堂的構建首先需要老師精心設計課堂的每一個環節,能夠使學生在每個時間段都能夠興趣盎然。如在學習人教四年級上《鳥的天堂》一課時,考慮到學生對大自然有著天生的親近感,在開課之初就用多媒體展示了森林綠樹的圖片,以及各種美麗的鳥兒歡愉其中。學生的心情非常放松,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作者之間的距離,為下文開展學習奠定了基礎。老師在學生熱情較高時引導學生解讀“鳥的天堂”,學生的思維更靈活。在閱讀文章“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這美麗的南國的樹!”一段,設問:如果你是一只鳥,你愿不愿意來這“美麗的南國的樹”上做巢呢?由此開始向“環保”問題上靠,學生便可以自然而然地接受。營造智趣共生的氛圍,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課堂教學是多方互動的場所,師生互動可以推動課堂的進行,生生互動則是對問題的探究和思辨。俗話說“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為學生個性不同體驗不同,對語文課文的解讀也各有所異。所以課堂上老師不能壓抑學生的個性解讀,要組織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進行思辨。學生在小組合作討論中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思維可以得到更大范圍的發散。每個學生都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習的興趣就不斷提高。尤其是在討論到與自己的生活實際比較貼近的問題時,學生還可以結合自身最真實的體驗進行分析,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獨立性。有趣的課堂即可激發學生智慧的提高,智趣共生便不是虛構。
在學習《巨人的花園》一課,學生對童話非常喜歡,但在閱讀時并不能夠理解童話故事里蘊含的道理。閱讀學習后,可以開展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初讀文章以后,學生都能找到體現花園美麗的詞語,小組內交流:(1)花園的美更重要的是有什么?學生的解讀不同,很多學生并不會按照老師的預設趣說,體現的是學生發散的思維。(2)根據自己的理解,你覺得這則童話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根據這個追問,學生的探索很快又回到課本,大多數學生能夠概括出本文“分享”的主題。
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一會兒閱讀文章,一會兒交流思考,體會的是學習的快樂,也印證了本課的主題“分享”的樂趣。所以合作交流應該是課堂學習的主要活動,也是學生主體性的體現。
智趣共生的課堂,重要的是師生之間要和諧共處。老師對學生要充滿信任,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要用賞識的目光審視,發現學生閃光點要不吝表揚。鼓勵學生讓學生擁有信心這是構建智趣共生課堂的前提。學生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能夠發散思維運用語言文字;在老師的賞識和肯定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老師要用信任的目光和贊許的微笑助學生“啟智”,用不泯的童心和教學的智慧為學生的學習“激趣”。老師還可以利用家園互動卡片進行多元評價學生的表現,讓學生明確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并及時完善。學生在學習時樂在其中,智趣共生的課堂就很容打造。
在學習《去年的樹》一課時,學生非常急切的跟隨鳥兒趣尋找“去年的樹”,結果“去年的樹”已經變成了“火柴”燃盡了。老師在引導學生解讀文章主題時,學生的發言方向比較多。老師把這個題目設置為開放題,只要學生說的有道理,就給予肯定。有的學生說:“小鳥珍惜友情,信守諾言。”從文章中小鳥堅持尋找“去年的樹”可以得出這個結論。老師給予認同。有的學生說:“文章要告訴我們不要亂砍樹,要給學生留下溫暖的家。”這是更深層次的解讀,老師給予贊揚。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從而構建了智趣共生的課堂。
構建智趣共生的語文課堂,需要師生之間達成默契。老師在課堂教學時要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基礎,組織學生在課堂學習時積極探索,愉快交流,發散思維,形成創新。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老師的賞識,就會對學習充滿熱情。學生在交流探索中思維更發散,興趣更高昂,實現了“智”與“趣”的相互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