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許方霄
編者按:對于造成當前醫患關系日益惡化的原因,不同陣營的群體針鋒相對,發出不同聲音。來自醫療衛生界,以醫生為代表的觀點是,部分患者要求過高,將醫療比作一般商品,消費就得治好,稍有不順就毆打醫生,醫生的辛苦無人理解。患者則認為,部分醫生態度不好、大處方、不負責,花了錢卻沒得到應有的服務。第三方研究人員則表示,醫患矛盾的產生還有深層次的原因——長期以來形成的醫生大處方、過度醫療使醫患信任嚴重缺失,導致“父債子償”。縱觀發聲者,鮮有從自身尋找原因。身為醫生,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教授卻認為,在醫患關系中,醫生應承擔起責任。胡大一教授的自省精神令人敬佩,本刊遂將其整理摘錄,以饗讀者。
前不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朝陽醫院又發生傷醫事件。不知從何時開始,“醫者父母心”似乎在醫患關系中敗下陣來,在患者抱怨醫生的同時,醫生對患者也心存芥蒂,甚至醫療衛生界中還長期發出“將醫暴行為加入刑法”的呼聲。為何會產生醫患矛盾?如何緩解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醫生、患者在其中都有哪些責任?對此,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教授談了自己的想法。
記者:胡教授您好!醫患關系緊張似乎已成為當前社會上的普遍現象,傷醫甚至殺醫事件也不鮮見,對于大有愈演愈烈之勢的醫患矛盾,您怎么看?
胡大一:醫患關系的產生源于供需,在這個關系當中,患者的無助是雙重的,生病了或者不舒服,卻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也不知道應該怎么辦。這時候,醫生職業應運而生。醫生提供給患者醫療衛生服務的同時,也得以維持生計,所以這種關系應該秉承平等互助的原則。
醫患關系是矛盾統一的,“矛盾”是因為病痛在患者身上,而解決問題的是醫生,“統一”則是醫生通常解決的是患者(別人)的健康問題。因此,我認為,為了促進醫患關系和諧,增強醫生從業的安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醫患交流顯得十分重要。通過交流,醫生可以將患者不知道和需要知道的健康狀況、疾病知識、應對方法等傳遞給患者,而患者也可以把疑惑、問題等反饋給醫生,并再次得到解答。但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醫生卻忘記了要有同情心,要尊重、關心患者,以飽滿的情緒面對每一位患者,才能建立醫患互信,建設醫患和諧。試想,如果一家餐館不但價格貴,而且服務也不好,連菜品都需要碰運氣,你還會光顧幾次?
其實,醫生也是教育者,肩負著公眾健康教育的責任,而醫生對患者的每一次診治過程都可以被視為一次健康教育,但是這個教育責任不是老師給學生批試卷,而是通過我們的教育,與患者一起妥善處理他們面臨的健康問題和困惑。在醫院,醫生是提供服務的一方,醫學專業知識是醫生必須具備的職業技能,而不是光環,不應該為醫生帶來優越感和強勢。因此,醫患交流時,醫生要擺對位置。有的醫生會和患者說“和你說了你也不懂”,但是醫生不說,患者只會更糊涂。患者找你看病,你不解答他對健康的憂慮,那讓他怎么辦呢?
我認為,醫患溝通不暢才是醫患關系緊張的策源地。要知道,醫患溝通不暢可能會產生多種消極影響,比如漏診、誤診,漏治誤治,患者不配合檢查和治療,治療依從性不好等。
記者:您的意思是,醫患交流對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具有重要意義。那在您多年的從業生涯中,您經歷過或看到過哪些醫患交流問題?
胡大一:溝通的目的是將醫生的理論轉化為患者的實踐,表達的方式、方法和所要表達的內容同等重要,如果不會溝通,醫生所知道的一切都無關緊要。醫患交流發生在我們工作當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要把它說清楚還真有難度。每每聽到患者講:“醫生都厲害著呢,多問兩句就煩了。”“醫生說了,‘我是醫生還是你是醫生,聽你的還是聽我的?’”或者聽到醫生命令,甚至訓斥患者時,我知道,醫生當中不曾有人懷疑過自己在醫患關系中處于主導地位。其實,在我看來,醫生的這種“聽你的還是聽我的”心理很可怕。主訴當然是聽患者的,因為那些是患者的真實感受,即便當中有不合理、不可能的情況,醫生也不能否定這些真實存在的感受。這種心理的產生,可能是醫生學藝不精或者“一招鮮吃遍天”,“我就會這個,別的不知道”,所以自然覺得“沒的解釋”,也不用解釋。
在我身上也發生過醫患交流問題。有一次我在門診,一邊開處方一邊對患者說:“A 藥早上吃,B 藥晚上吃,明白了嗎?”患者說:“明白了。”但當我讓他再重復一遍后,他卻告訴我:“B 藥早上吃,A 藥晚上吃。”所以,在交流過程中,一定請患者復述一遍關鍵性醫囑。
職業的高尚并不意味著從事這個職業的人高尚,醫生需要用自己的實踐、努體會力和領悟醫生職業的內涵。我們沒有權利命令或者申斥患者,患者為什么不能就自己的健康狀況向醫生發問?如果不問醫生,他們來醫院干嘛?
記者:正如您所的說那般,當前醫患溝通過程中交流不暢的情況很普遍,您認為導致當前醫患交流不暢的原因是什么?
胡大一:單向的叫傳達,雙向的才叫溝通,所以,這個問題得從兩方面來看。從醫務人員方面來看,首先存在過多使用專業術語的現象。我曾經很多次遇到過患者拿著心電圖,不安地問我:“竇性心律是很嚴重的心臟病嗎?”其實這是正常心律,只是醫生在與患者充分交流、使用醫學專業術語后,沒有用通俗的語言和患者講解。其次,還有醫患雙方性格差異的原因。事情就是這樣,有人讓你第一眼就喜歡他,另一些人卻剛好相反。然而,當面對患者時,醫生要記住,自己是在工作,不要把這種無端的好惡帶到工作中來,即使患者真的存在問題,也要保持客觀的態度,按照規章制度做好自己的分內事。我們在厭煩和指責患者之前,一定要想一想,自己是否就無可挑剔。此外,醫務人員還可能存在缺乏溝通能力或不重視溝通;生理、心理上的疲勞;專業水平或者職業操守欠缺;其他方面,比如使用方言等。
在患者方面主要有三個問題:一是不善于表達;二是患者受病情困擾。由于癥狀是帶有主觀色彩的感受,當患者過度關注身體變化時,會提高對癥狀的敏感性,甚至“誘發出”本不存在的癥狀。三是有負面情緒,如焦慮、對自己否定、不好意思詢問,甚至害怕醫生或者拒絕接受健康方面的負面信息。
記者:那您有什么好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胡大一:溝通是能夠學習并且保留的一系列技巧,而不只是一種個性特征,如同體格檢查等核心技巧一樣,溝通技巧也需要通過學習才能掌握。醫療衛生和醫療實踐性質的變遷增強了對溝通的需求,即使有經驗的醫生也需要不斷提高溝通技巧和知識。我認為,要與患者(必要時也包括家屬)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方法很重要,但態度與愿望才是關鍵。有效的溝通要依靠醫生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操守,如責任感、同情心等,因此,作為醫生,我們對患者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尊重、同情和理解。
問好病史和耐心傾聽。問好病史既是調查研究,了解患者疾病的癥狀、病史和他做過的檢查,也是醫患溝通的啟動。只有問好病史,才能幫助患者在頭一次面對一個生疏的醫生時樹立信心,包括情感的交流。如果醫生問病史非常簡單、粗獷,三句半就問完了,態度不認真,那么,一方面醫生很難把病問清楚,另一方面患者難以相信這樣的醫生。醫生問病史不能誘導患者按照醫生的思路去描述,也不能不耐心,要傾聽患者的主訴,不要隨便打斷患者,尊重患者的感受,因為病在患者身上。
此外,醫生還要掌握患者相關信息,包括患者對治療的預期,這很重要。醫生充分了解患者信息,不是為了解決所有問題,醫生也做不到,這些信息是為醫生制定治療和康復方案提供更加全面的參考,從患者的真實愿望和需求出發,還可以更好地激發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治療和康復,糾正不健康生活方式,努力回歸健康人生。
醫生一定要尊重患者,充分考慮患者的價值取向、對治療的預期結果和最關注什么,不能將“你要不這么做,你就沒救”的看法強加給患者。醫學發展到今天,仍然有太多的未知,醫生也不可能“包治百病”。但即使我們解決不了患者的全部問題,端正的態度和正確的溝通技巧還是能夠帶給患者信心和希望,帶給醫生成就感。對患者適時的鼓勵與協助,指出問題的可解決性,并給予支持,使患者感到問題是可以解決或改善的。真誠的交流和溝通是建立醫患互信的直通車,醫患和諧的關鍵在于“人心”,并不是要求醫生無所不能。
記者:可不可以這樣理解,除了技術以外,如今對醫生的要求更高了?
胡大一:其實,這樣的要求也不高,因為讓工作成為樂趣,你會感受到不一樣的自己,不一樣的成就感。雙心醫學和醫療的任務之一就是提高醫生的從業幸福感。
醫生是個活到老,學到老的職業,遇到不知道和沒見過的病例很正常。臨床醫學問題很復雜,一個人不可能事事都懂,但不能不懂裝懂,不懂的事應誠懇地告訴患者,并請教他人,幫患者安排會診。患者就醫通常是因為身體不舒服或者檢查結果顯示不正常,醫生跟患者說“你沒病”,患者跟醫生說“我難受”,其實醫生在認為患者“說不通”,患者也認為醫生“沒聽明白”。但只要運用換位思考,我們就不難理解將患者自定義的“說不通”、“不明事理”、“胡攪蠻纏”了。歸根到底,有效的醫患交流建立在對患者以誠相見,醫生業務水平過硬和不斷提高的基礎上。
在胡大一教授出診的當天,記者恰好在診室門口遇到一位沒掛上號的患者,當這位患者面露難色地和負責預約掛號的護士說:“我沒掛上號,但是想和胡主任說說我的近期情況,不知道行不行?”當護士將這一情況轉達給胡大一教授時,胡大一教授熱情地請這位患者進診室,并耐心地和她交流,與其他掛號患者并無兩樣。
當問診結束后,這位患者主動提出“補號”,胡大一教授卻樂呵呵地告訴她“不用”。這位患者走出診室,滿臉笑容地告訴記者:“胡主任人特別好,一點兒架子都沒有,這樣的大專家上哪兒找去?”聽到這番話后,記者不禁感慨:如果每位醫生都如胡大一教授那般親切地對待患者,傷醫、殺醫事件還會在社會上屢屢發生嗎?在抱怨當前醫患矛盾尖銳的同時,醫生是否也應該自省,看看自己做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