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妍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
指導老師:梁長江
農耕文化是華夏文明體系中從未間斷的一種文化,是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
在農耕時期,低下的生產水平把農民捆綁在土地上。從周王朝的井田制開始到改革開放前,人們對土地的依賴性有增無減。但隨著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現代農村已經逐漸擺脫對土地的依賴,過去以家庭為單位的血緣關系的鎖鏈被打破,轉變成沒有血緣關系的相對松散的社會化關系,社會模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國家的土地流轉政策帶動大規模集約化生產的進行,他們將土地整合從而進行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業,原來絕大部分人所從事的第一產業將由極少部分人完成,而大部分勞動力將轉向第二、三產業。經濟發展、人口增加,土地變成了稀缺資源,農民逐漸擯棄以往以平面展開的居住模式而變成了立體式的居住空間。農業生產模式(生產方式)改變,生產生活空間也隨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便意味著“后農耕時代”的來臨。
中共中央在城鎮化會議上提出:“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對以往城鎮化建設的總結和反思,提出了現代化新城鎮建設的方向。將這種政治意義轉變成設計意義顯得尤為重要。
農業生產方式、生產生活空間等一系列因素的改變引出了“鄉愁”,這個隱形的記憶鎖鏈被打破,歷史沉積下來的種種體驗和習慣逐漸消失,使得人們在新環境中難以很快地適應。“鄉愁”的問題其實就是“適應性”的問題。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轉變,我們應盡可能地減少人們在心里感情上大的不適應,在新城鎮設計中考慮農民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轉變,給其留下適應轉變的時間和空間。歸納總結為兩點:物理空間構成和心理空間構成。
物理空間構成主要是指整體規劃布局、建筑的空間布局和形制,它們是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習慣的基礎。新城鎮規劃設計的發展必須要考察、保護和發揚當地具有特色的傳統村落空間格局,如院落、建筑群組、街巷等,保護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具有傳統建筑風格的古建筑、祠堂以及古樹、古井等,整合區位、交通、資源、環境等條件,以適應未來新城鎮規劃發展的要求。
心理空間構成是村民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共同的行為方式、感情色彩、道德規范和生活習俗,它是新城鎮建設最核心的環節,是當地居民對以往居住環境產生眷戀感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新的規劃設計中,應調查和了解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情感模式、考慮農民對原有農村生活所形成的勞作習慣等,挖掘和保留當地濃郁的鄉土人情,延續當地的建筑文化特色、民俗文化活動,才能讓那里的人們真正地接受新環境,在心理上適應人口遷移和新的社會組織方式。
新型城鎮擺脫了原來村莊式的布局,生活居住區和文化、體育區等都集中在一起,這種形態催生出來的新型城鎮必然產生一種新型的城鎮文化。這種文化在表面上看是一種新的文化,但它其實是一種情感、文脈的延續。“記得住鄉愁”的設計方式絕不是完全照搬原來的東西,而是對過去記憶的一種梳理,把它變成一種可視化的東西,擷取一些片段和具有典型意象的東西,所以形式美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我們要用“記得住鄉愁”來創造一種在形式上是新的但在文化上是傳承的物理空間和文化空間,它是一種創新式的傳承。
咸陽市“旱腰帶”區域特色城鎮化移民主要是以發展新型的旅游小鎮為目標來實現區域與現代社會的接軌,農村在轉型,旅游小鎮是新型農村發展的代表。
乾縣是陜西省歷史文化名城,這里有唐王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則天合葬墓——乾陵,它是唐十八陵中最雄偉的一座皇陵,也是唯一一座女皇帝陵,更是中國乃至世界獨一無二的一座夫妻皇帝合葬陵寢,現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4A 級旅游景區。大唐絲綢之路風情小鎮位于乾陵腳下,以盛唐時期的乾州風貌為藍本,以大唐女性生活為主題,以絲綢之路風情商業為主體,體現關中民俗風情和生活特色。在此基礎上發展新型城鎮能很好地凸顯當地的文化特色,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更能使當地居民記住歷史、“記住鄉愁”。
(1)總體規劃。大唐絲綢之路風情小鎮總體規劃設計深入考究唐朝歷史文化,以乾陵大遺址保護和乾陵旅游大開發為出發點,建設乾唐老街、絲路風情街、女人街、唐馬球場、唐佛教文化展示區、移民安置區等多個板塊,充分展示了唐文化和乾州文化特色。
建筑、道路布局多沿襲唐朝時期中軸對稱的特點呈棋盤狀,并設有連通住戶的小巷,平面及空間處理連貫、嚴謹。移民居住社區繼承原有的村名,按百福村、石馬村、西南村三個村進行社區組團。規劃用地內每個建筑、廣場、街道等都有其歷史出處,將唐朝的文化與當地居民的文化、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2)建筑及景觀小品。居民區:原居民區住宅多為傳統的三合院、四合院,院落層次豐富,房屋多呈對稱布置,中軸明確。采用傳統的坡屋頂形制配以紅磚,建筑風格古樸。原來的院落里有村民習慣于休憩和晾曬農作物的坪地,在移民安置區為了讓移民適應由平房搬入樓房的變化,安居型社區進行了創新性的類庭院化戶型設計,在每個戶型中均設計了空中庭院小型露臺,以滿足傳統居住習慣和晾曬谷物的需求。這正是物理空間服務于心理感受的典型案例,通過對當地移民原有生活習慣的把握,在物理空間的設計上就能盡可能多地融入具有人文關懷的設計。
農家樂:故人莊農家樂一條街的名字來源于與武則天同時代的大詩人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詩篇中描寫的農家樂場景讓人思緒翩翩,流連忘返。
唐佛教文化展示區、主題建筑、乾唐老街、唐人街、絲綢之路風情街景觀塔、形象廣場、休閑廣場、長短街、景觀亭、牌樓、景觀橋、主題雕塑、枯井、飲馬槽、拴馬樁等的設計思考,無不以當地的人文特色為依托,對傳統的物理空間加以創新式的傳承,用設計再現和凸顯乾縣的歷史文化特色和當前人們的文化生活習慣。
“記得住鄉愁”的城鎮設計是一種詩意的、具有人文情懷的設計。“鄉愁”是民族之根,在中國城鎮化的大浪潮中,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發展應秉承當地特色,充分發揮優勢,融入鄉愁情愫、鄉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在全國范圍內乃至世界范圍內展現中華民族文化之獨特性、多樣性和民族性。
[1]金磊.如何傳承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鄉愁”觀[J].建筑設計管理,2014(5).
[2]莊志民.上海都市旅游規劃的時空審視及其戰略取向[J].旅游學刊,2007(4).
[3]單卓然,黃亞平.“新型城鎮化”概念內涵、目標內容、規劃策略及認知誤區解析[J].城市規劃學刊,2003(2).
[4]周凌.蛻變與復興——鄉村蛻變下的建筑因應[J].建筑學報,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