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瑤 ■上饒市廣豐區城鄉規劃局,江西 上饒 334600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腳步加快,中國城市規劃在有限的城市空間里,逐步解決了日益龐大的人口數量的居住問題、就業問題和居住者的配套服務問題,同時基本上沒有出現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在城市規劃發展中出現的公共設施短缺、貧民窟遺留等問題。由此可見,中國城市規劃經過多年健康有序的發展,已經成為了城市有序發展的必要保障,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然而我們必須注意到的問題是,迄今為止我們所取得的成就多是數量型的物質規劃。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造就了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場,中國目前擁有1.5 萬億平方米的建筑規模,卻忽視了低碳減排的關鍵性要求。處在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的中國,怎樣合理調整低碳化的城市規劃,需要一條即符合中國國情,又不違背國際化發展趨勢的新發展模式。這種模式要求符合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特征,同時也能順應新產業革命和新能源革命需求和發展趨勢。目前創建低碳化、零排放的城市環境成為世界的基本共識。建設低碳、生態城市,城市規劃行業大有可為,規劃設計方法、設計理念、營運和管理等各個方面進行探索和創新。有研究表明,城市通過規劃設計可以合理的控制城市建造,對城市有效管理,引導城市的發展,能夠減少50%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用最少的能源消耗實現最大的經濟產出是低碳的思想核心,低碳的理念最早出現在英國《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白皮書中。城市是能源消耗的主體,在提倡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的今天,低碳城市的城市規劃理念也應運而生。低碳城市是屬于生態城市的范疇,注重城市建設的低碳減排,也是對生態城市的創建的追求。低碳城市的理念在1980 年才迅速發展起來,1992 年可持續發展的議程在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的提出,引發了建筑師和城市規劃師對城市可持續性發展的思考,生態城市的發展也將利用生態學的原理解決城市的環境問題。城市建筑師和規劃師的責任就是把建設低碳城市和生態城市理念相互結合,達到人與城市和自然環境和諧共處、持續發展的目的。
人類活動空間最為集中的地方就是城市,城市是實現人與環境相互作用最強烈的地區。在今天,城市儼然已經成為自然環境生態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低碳的城市規劃不僅關注城市空間和土地利用,更重要的是關注資源和能源的循環利用和綜合管理,通過城市規劃的有效手段尋求低碳化、生態化的城市發展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城市規劃中,對城市能源的規劃變得非常重要,能源規劃的內容也不是簡單的城市電力規劃、城市燃氣規劃、城市水系統規劃以及城市供熱規劃等等一系列與城市服務有關的內容的簡單疊加,而是需要綜合規劃新能源的利用,同時綜合優化能源結構。在此同時,城市規劃中,城市的規模、空間結構組織、形態擴張等內容也要隨之做出新的調整以適應城市生態的發展要求。
總的來說,低碳生態城市的特征可以由高效性、和諧性、生態性來概括。城市的運行中,高效性體現在盡量確保能耗處于較小值,同時盡量使物質與能源擁有最高的利用率,從而提升城市轉換系統的效率,達到提升城市規劃的持續性的目的。低碳城市的循環性特征主要體現在,對城市不同系統的循環速率的規劃,讓整個城市的循環系統有機的良性循環;建立可以辨別阻礙城市生態循環的相關機制,以便在城市生態循環機制出現問題時候快速甄別,并為盡量解決問題提高相應的便利機制。低碳生態城市的和諧性,首先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之上的,將自然融于城市,不僅僅是對城市自然景觀的修飾尊重自然,不擅自更改,更應該體現在天人合一思想的高度統一,從而建立關心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享受自然,實現人與人和諧發展的狀態。
(1)挖掘產業機構的減排潛力,合理規劃能源消耗結構。我國的產業機構在節能減排方面存在較大的潛力,在低碳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中,需要合對能源消費結構進規劃,提升各個層次的能源的使用率。例如:縮減化石能源的比重、對太陽能、風能資源進一步開發和利用等,同時對城鎮產業、建筑、交通等碳排放主體產業結構也進行合理優化,推行綠色節能建筑,從整體上縮減城市碳排放情況。
(2)搭建公共平臺,促進各方面利益相關者的交流。“人本主義”的世界觀理論指導著城市建筑和城市規劃設計經歷了多年的發展,主張“實用”,一切都是以人為本為人服務的。人可以認識和改造世界,城市環境的創造也是人類創造為人服務的。然而生態城市的提出,卻是一個嶄新的對世界理解的視角,把城市置于更大關系網絡中去理解,人也不過是環境因子中的一員,這就要求人類的價值就不再凌駕于自然之上,城市規劃的重點也將是如何對空間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和管理空的過程,城市規劃要保證城市利益相關方面的正當性,需要通過規劃搭建一個公共平臺,保證人類和生物環境的共同可持續發展。
(1)對城市的生態邊界合理規劃和保護。劃定城市增長邊界,強調設計與自然結合的城市規劃理念。城市建設的經濟性與可行性是傳統城市規劃的用地適用性評定的根本,正是這種以經濟性為實現目標的城市發展中,人們為了自身的需求,原有的城市周邊的湖泊、濕地、農田等自然生態空間被巨大的經濟利益蠶食。拉大城市構架的現香在各地不斷涌現。2006 年國家頒布《城市規劃編制辦法》中提出“在城市總體規劃綱要及中心城區規劃中要劃定城市增長邊界”,同時城市規劃設計需要強調“設計結合自然”的規劃理念,在規劃設計中尊重既有生態系統的邊界,避免對城市河流、濕地山體、森林等的蠶食,同時采取一定的措施對城市周邊的生物多樣性進行保護,從而為生態導向的城市發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本底。
(2)合理規劃城市發展的空間結構組織。生態城市空間組織的規劃設計原則是緊湊地、充滿活力、節能減排并且可以與大自然和諧共生地,因此在規劃設計中需要對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結構、城市居住人口的就近就業等因素有機的結合起來。首先,優化交通結構,規劃出公共交通系統優先的城市道路結構組織,同時做好公交、停車場、與軌道交通等的無縫對接及綜合接駁;其次是,城市規劃設計中,遵循是居住與就業相鄰近原則。另外,規劃設計中的公共設施綜合配套也不容忽視。在這些原則的基礎上,生態綠地系統串聯原則,也是維護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
(3)對城市增長的強度密度開發強度重新認知。人們通常有這樣一種認知誤區,城市的高密度是城市環境惡化的關鍵,高密度的城市能源消耗大與低密度,不利于節能減排。然而沒有高密度,哪里來的城市?日益降低的城市密度,會使社會和經濟文化間的相互作用減弱,城市分區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更多能源供應的流失。格萊澤和卡恩(Glaeser,Kahn,2008)指出高密度中心區的人均碳排放量要比低密度郊區的少①。因此,在低碳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需要對城市密度與資源消耗的關系重新認識,要鼓勵“緊湊”但不“擁擠”的空間。
[1]張泉,葉興平,陳國偉.低碳城市規劃——一個新的視野[J].城市規劃,2010(2).
[2]呂斌,佘高紅.城市規劃生態化探討——論生態規劃與城市規劃的融合[J].城市規劃學刊,2006(4).
[3]顧朝林,譚縱波,劉宛,等.氣候變化、碳排放與低碳城市規劃研究進展[J].城市規劃學刊,2009(3).
[4]李哲.生態城市美學的理論建構與應用性前景研究[D].天津大學博士論文,2005.
[5]孫施文.現代城市規劃理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