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平 ■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交通與建設局,福建 平潭 350400
近年來,各地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力度,取得了積極成效。但由于農村規劃建設管理規范化和制度化嚴重滯后,各地普遍存在規劃布局散亂、基礎設施短缺、生活污染加重、生態環境惡化、村容村貌落后的問題。面對城鎮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只有確立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村鎮規劃建設原則,提高村鎮規劃建設管理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才能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健康發展。
生態文明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全面發展、良性循環以及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自然與社會生態關系上的具體體現。目前我國正處于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時期,且大力倡導構建鄉風文明、村容整潔以及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其中生態文明村鎮建設規劃是新農村建設發展的藍圖以及重要依據。生態文明村鎮建設規劃管理需要堅持保護生態與農村、保持村鎮生態循環、尊重自然、傳承鄉土文化以及堅持分類指導等思路與原則,堅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重點項目及村鎮整治規劃編制先行的工作方法,構建完善的管理機制,才能夠真正提高村鎮建設規劃的科學性與可持續性,進而推動村鎮建設的全面發展。
生態文明村鎮建設規劃管理首先要體現保護生態與農村的理念,村鎮建設規劃不同于城市規劃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村鎮原有的自然資源形態,確保村鎮的發展與周圍自然生態環境形成多元化的共生關系。其次村鎮建設規劃管理要保持村鎮生態循環,建立一個土壤、水及人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應當成為村鎮建設規劃管理的主要目標,良好的生態系統不僅可以滿足村鎮居民生理健康的需要,同時還能吸引外來人下鄉旅游休閑。
生態文明村鎮建設規劃管理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更好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文明之路。首先要加強小城鎮規劃建設,進而帶動周邊農村的全面發展,在建設規劃村鎮時,要堅持統籌兼顧與保護生態資源原則前提下,充分挖掘每個村鎮的優勢資源,逐步推進,尊重自然,注重保護農業與生產用地;其次要堅持使用技術推廣,要最大程度上應用和原有生態循環鏈相適用的環境保護技術與能源供應方式,著力強化可再生能源系統建設,比如利用村鎮豐富的農業殘渣及豬糞,興建沼氣池;堅持空間與功能的有機混合,貫徹生態文明理念的村鎮建設規劃不能完全依照城市建設規劃的模式,要體現生態的特色;要傳承鄉土文化,要尊重與保護村鎮的歷史文化遺產,不僅可以營造文化的氛圍,還能夠吸引大量的外來游客,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其中“農家樂”是展示這一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最后要堅持分類指導的原則,村鎮建設規劃要結合當地村鎮的具體的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盡可能地挖掘當地優勢資源資源與人才資源。
生態文明村鎮建設規劃管理的方法與傳統的村鎮建設規劃管理的方法相比較有著顯著的差異,首先生態文明村鎮建設規劃管理中,要堅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重點項目及村鎮整治規劃編制先行的工作方法;其次要堅持村鎮整治的底線,比如不砍伐樹木,破壞生態環境;不隨意填埋水塘,破壞自然水系統;不盲目破壞村鎮道路,埋下交通隱患;不隨意破壞具有歷史價值的村鎮遺產;最后要重點加強村鎮生產生活污水處理、居民安全、農民建房、村鎮道路硬化以及優先發展重點村鎮等工作。其中村鎮隨意排放的生產生活污水已經嚴重影響到村鎮的“容貌”,生態文明的村鎮建設規劃要將公共衛生放在重要位置,著力強化村鎮生活環境治理。在農民建房的過程中,要嚴格建房的審批管理,做好建房戶的調查摸底工作,對村民申請建房戶,嚴把審批關,嚴格履行申報手續。對違規審批或不按規劃建房的行為進行嚴肅查處。同時,規范建筑市場,加強對建筑隊伍的管理。
在建設規劃管理以生態文明為特色的村鎮時,制度機制是保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確保村鎮建設規劃堅持生態文明之路。首先要確保村鎮建設規劃管理的制度化和規劃化,加快村鎮建設規劃管理法律法規的建設,做到有法可依,保證各項政策落到實處,推進村鎮建設規劃的有序實施;其次要加強村鎮建設規劃管理政府職能,不僅要構建完善的村鎮建設規劃管理機構,同時創新基層村鎮建設規劃管理和服務的機制,進而提高村鎮建設的科技水平與組織水平;構建村鎮建設規劃的民主管理機制,在建設與規劃的過程中,廣泛動員農民參與,發揮其主體性,一些重要的決策必須廣泛聽取農民的意見與建議,做到公平、公開及公正;最后要改進村鎮建設規劃多方參與制度,要鼓勵結對幫扶,依據村鎮整治近期目標與農民的意愿,幫扶單位為農民提供實際的幫助,同時通過協議的方式,明確各自職責。
生態文明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是推進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有效載體,是在新形勢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探索。對于促進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改變農村落后的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環境,促進農村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生態文明村鎮建設畢竟是一個新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還沒有得到普及和推廣,需要得到理論和實踐的進一步探索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