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來,風水這一指導中國傳統建筑活動的基本觀念及其實踐手法,在它發源的國度里,一直是一種神圣的或邪惡的禁地,或不能觸犯,或不屑研究,或不敢探析,使風水經歷了兩個方面的禁錮,或其迷信得不到有力的批判,或其科學內涵得不到合理發掘。
隨著社會的進步,應該對風水之術用更加審慎客觀的態度來看待。雖然其中摻雜了許多玄學成分和迷信色彩,但它的本質就是地質、地文、水文、日照、風向、氣候、氣象、景觀等一系列的環境因素,與人的心理因素,通過巧妙的空間布局達到一種平衡,用現代的話說應該是與環境相適應的最優方案的選擇,來適應長期居住的良好環境。
古代的風水選址,從現代的眼光來看,大部分內容都符合現代城市規劃的觀點,甚至達到了今天看來仍然是很高的水準,與西方城市規劃發展歷程相比,很多觀點的確有先進之處,因為近代西方的規劃理論直至發展到現代才真正考慮到生態環境與人工環境協調的關系。
關于古代的風水典故,對于風水有諸多稱謂(堪輿、形法、地理、青囊、卜宅等)其中流派眾多,論點也紛繁復雜,由于年久失傳者眾多,研究起來想必也是很困難的,我們今天可以對風水有用的部分可以做出一些合乎現代人邏輯的解釋。隨著社會的進步,相信可以揭示出風水之中更多的奧妙。
與城市的選址相比,應用更多的陽宅相法有著更加復雜的體系,特別是居住建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概略的講,相宅之法有形法、理法、日法之分。形法屬于所謂的“形勢宗”,注重自然地理,包括生態、景觀諸因素的審辯和選擇,以及對應的處理手法;而理法、日法則多屬所謂“理論宗”源于古代巫術占卜系統的成分很濃,十分講究方位、時辰的吉兇占卜與禁忌。兩者相比較而言,以我們今天的觀點,能夠對所謂“形法”有更多的認同感,如《黃帝宅經》說:“宅以形式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發,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的冠帶。”非常形象的比喻,今天來講可以說是一種全面的環境認識。而對于理發的定向、定時,有關于空間、時間的計算內容,無論其對錯,以我們今天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理論體系而言,很難去深入的理解。其中原因之一是傳統文化的缺失和斷層,另一個原因是古代的經驗推到并不能被今天的科學實驗所證實。所以簡單的定性,可能會讓人們對于一些傳統文化帶來誤解,但如果我們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也會推動科學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既然我們不能用傳統的思維來理解風水學,不妨以外來的“和尚”的認識來理解,用更加現代、簡潔的解釋更通俗易懂一些。
英國傳教士伊特爾《風水、古代中國神圣的景觀科學》中寫道:“在我看來,風水無論如何是自然科學的另一種名稱。”伊特爾對古代風水元素中的“理”、“數”、“氣”、“形”,歸納為“自然法則”、“自然數值比”、“自然氣息”、“自然外形”。通過四個角度解釋了風水所依據自然的基本面貌。同時,伊特爾也一針見血的指出了風水發展中的遺憾:“在一代代的傳承中,不再通過實踐分析來解剖自然,或者真正科學性的研究一直未得到應有的地位”。簡單的來說就是初級的、淳樸的認識沒能以實驗來推導,而是以一種經驗的邏輯來無限的推廣,是一種沒有發展成熟的古老學科。
日本學者郭中端在《風水:中國的環境設計》中指出,在中國的農業文明中,人們的生活、耕作、收獲與天地間的關系非常緊密,這種天、人之間的關系,并不局限于克服自然界的影響,進行再創造,而是逐漸的產生了對天地萬物的信仰和向自然學習的一種生活態度。如果拋開風水理論,就很難理解中國傳統建筑的真正奧妙所在。關于風水,我們除了想古人學習有用的東西之外,在風水誕生之初的一種向自然學習的態度,更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
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和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一個地道的中國通。他在《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中談到:“中國人不僅根據天象來占卜,也相土或風水來卜地。風水產生的深遠影響,已比占星術更為近代學者所注意。風水與占卜不同,從羅盤發明,可以認識風水的重要性。在許多方面,風水對于中國人民是有益的,如它提出種植樹木和竹木以防風,強調流水近于房屋的價值。雖然在其他方面十分迷信,但它總是包含著一種美學成分,遍中國農田、居室、鄉村之美,不可勝收,都可藉此以說明。”李約瑟談到了風水對于科技的貢獻“當歐洲人甚至連指向性都還沒有聽說過時,中國人就已在為磁偏角的起因而操心了”,肯定了風水的確在很多方面對于人類史有益的,也清醒的認識到它存在說不清的迷信,并且出人意料的從美學的角度來衡量的風水的作用,從這個角度講,同樣是封建社會,歐洲的中世紀城市,逐步自然發展到了一種有機的城市尺度,場所的感覺適宜人的心理及尺度,但是這是一種自然的發展結果,并未有過實際系統的研究,而在中國在探究居住環境領域卻形成了一套相當實用的理論,同時這種理論與儒家、道家思想的結合形成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文美學,比如我國的古建筑群的布局,古典園林,都有著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效果。
牧尾良海對風水的定義:“當人們在構筑都城、住宅、墳墓等建筑物時,對構成所擇地點環境的大地自然的形式、方位,流泉的有無以及它的形態,地表下的精氣(龍脈)的優劣吉兇,整個局面的陰陽調和程度等,進行觀察判斷,尋求各種條件盡可能優良的佳境勝地,包括上述種種理論和方法的思想的體系,即是風水思想。”牧尾良海的這一定義,把握住了整個風水的思想。
風水,就像一個看不見的系統,如何將這個系統描繪的越來越清晰,并且能夠讓大多數人所理解是今后風水研究中很重要的方面。在今天越來越提倡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環境下,風水理念應該得到學術界的重視,充分肯定風水看待問題天人合一的高度,并且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繼續挖掘其有用的部分,更重要的是能夠以風水的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在實際中解決問題。
[1]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8.
[2]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7.
[3]董易奇.黃帝宅經全書[M].哈爾濱:黑龍江科技出版社,2013.
[4]程建軍.風水與建筑[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5]李約瑟.李約瑟文集[M].沈陽:遼寧科技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