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維,熊 宇 ■桂林理工大學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桂林地區傳統建筑的類型多樣,除了傳統的民居外,還包括商業建筑、祠廟、會館等多種不同類型的建筑。論文研究對象是現存于桂林歷史文化名村鎮中的傳統建筑。桂林歷史文化名村鎮中的傳統建筑以其所具有的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以及數量豐富并具有深刻歷史價值的建筑遺產與文物古跡,能較完整反映出桂林地區地域傳統風貌與民俗特色。
桂林地區傳統建筑常采用的房屋結構的類型主要有插梁式木構架、穿斗式木構架與硬山擱檁式磚木結構這三種。民居中多采用穿斗式木結構與硬山擱檁式磚木結構;大型公共建筑中則多采用插梁式木構架。
插梁式木構架在桂林傳統大型公共建筑上應用較多,民居中一般不會用到,其結構是穿斗式木構架與抬梁式木構架這兩種結構形式的結合,其結構特點是屋面檁條下面都承接有一根柱子,每一根非落地柱都接在下部木梁上,大梁則是插入落地柱柱身。由梁傳遞上部荷載,其組裝與施工方式類似于抬梁式木構架。1結構所選用的落地柱直徑多在25 -35cm 之間,非落地柱(瓜柱)直徑多在15 -20cm 之間,梁的直徑在20 -30cm 之間,尺寸大小較之穿斗式木構架與抬梁式木構架來說更大一些,因而構架整體穩定性會更好一些。
插梁式木構架檁位和各層托架端頭位置并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檁位連線坡度平緩而梁端位連線坡度較陡,這樣的做法能讓梁架上下空間更舒展,便于藝術加工。
穿斗式木構架是通過使用穿枋將木柱整體串聯組成房架,檁條擱置在柱頭之上,再用斗枋將柱子串聯,構成一整體房架。2穿斗式木構架在桂林地區傳統建筑當中運用廣泛,其柔韌性良好、能夠適應地形的起伏變化,地域適應能力極強,構造木料用量小,經濟實惠,便于對井院式建筑空間的拓展。
(1)穿斗式木構架的構成
桂林傳統建筑(多為民居)所使用的穿斗式木構架由柱子、穿枋、檁及欠子構成,這不同于別的地區的穿斗式木構架還有掛這一構成部分,其整體造型顯得比較靈巧簡練。檁條直接由柱子(落地柱以及短柱)承托,而不用梁承接,用穿枋串聯柱子,水平構件和豎直構件相互穿插組合,形成建筑室內穿斗式木構架結構,共同合作承重受力。
柱:桂林傳統民居中所采用的穿斗式木構架形體結構輕巧,木柱纖細切柱徑偏小,其柱子的尺寸遠不能達到官式建筑的柱子尺寸。一般的,傳統民居穿斗式木結構的落地柱尺寸較大,非落地尺寸要小于落地柱尺寸。在經過實地測量后,有相關數據表明,桂林傳統民居中的穿斗式木構架落地柱半徑大多為10-15cm,非落地柱半徑較小,一般尺寸為8-10 厘米。柱子纖細修長,其柱子細長比大多在1:20 -1:28 之間,穿斗式木構架在桂林地區主要采取隔柱落地的柱網結構,房屋的進深距離可根據柱網間距和柱網數之間的相互關系計算得出。每一榻梁架落地柱的數量多為四根或是五根,前檐柱與前金柱間距為兩架到三架深,距離在1.5-2.1m 之間,其余柱間距多為三架,即每兩根落地柱之間通常會有一至兩根非落地柱(瓜柱),非落地柱之間、非落地柱和落地柱之間的間距多為0.6-2m。相鄰兩根落地柱之間的距離大多為1.75 -2m,各柱基本上都是等距而立,每架的深度多為0.6-0.75m。柱子之間由多根穿枋水平連接,穿枋之上立有短瓜柱,柱子通常直接承托檁條,這么一來就能便利的將瓜柱順勢移位升降,滿足房屋的舉折要求。
檁:檁的作用是承椽子。桂林地區穿斗式木構架中檁條間距大多在0.6 -0.8m 之間,直徑在0.1 -0.2m 之間。
穿枋:是柱子間相互連接的的重要部件,穿枋將柱子聯結成一個整體。桂林地區穿斗式木構架中穿枋的斷面高且窄,高度多在15 -20cm間,寬度多在5 -10cm 之間,其高寬比大約為2:1。穿枋的數量視民居構架以及檁柱而定,在桂林,民居構筑通常會采用五檁二穿、七檁三穿這兩種形式。
(2)穿斗式木構架的落柱形式類型
穿斗式木構架用料節省,其結構通常會對木材原始形態進行保留,木材料中部大多有一定的彎曲弧度,構筑時,將材料的曲面向上放置,這對于木材的受力十分有幫助,造型原始樸素而優美。此外,其結構形式整體性比較強,但其結構當中木柱的排布較為密集,對于建筑室內空間的營建有很大制約性,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穿斗式木構架有著多種形式的演變,并形成了多種形態類型。桂林傳統建筑大多會使用如下3種類型:隔一柱落地式、隔兩柱落地式以及不規則隔落地式。
隔柱落地式就是在落地柱之間會有數棵不落地的短柱(瓜柱)架在落地柱間的穿枋之上,穿枋有抬梁的功能。桂林傳統建筑的穿斗式木結構形式通常會有隔一柱落地式和隔兩柱落地式這兩種,其中又以隔兩柱落地式應用最為廣泛。隔柱落地減少了落地柱的數量,節約了木材和整修經費,又能有效的拓展使用空間,空間靈活性得到改善,利于山墻面開門窗洞口,在有較大空間要求的堂屋等建筑空間十分適用。
不規則間隔落地式:桂林傳統建筑中所采用的穿斗式木構架形勢,在實際運用中往往會有幾種做法的組合,如隔一柱落地經常與隔兩柱落地式,甚至偶爾還會有與隔三柱落地式相結合的木結構形式,形成極具桂林地域特色的穿斗式木結構。
硬山擱檁式磚木結構同樣也是桂林傳統建筑中使用最多、最廣泛的結構形式,這種結構形式的做法主要是將建筑的承重墻按照屋頂所要求的坡度砌筑成相應的三角形,通過建筑的山墻來承托木檁條,檁條上面鋪設椽皮,椽皮上再鋪設小青瓦。建筑屋面的重量就可由木檁條傳遞給山墻體承受,進而支撐整個房屋屋面的重量。這種結構形式省掉了屋架,構造方式簡單、施工方便、快捷、經濟實惠,對于開間較小的房屋比較適用,也經常與穿斗式木構架一起混合使用,一同構筑三開間的民居。
硬山擱檁式磚木結構與穿斗式木構架的組合運用。當地人民充分考慮到不同建筑結構形式的特性,依據其自身的經濟條件以及建筑結構的優勢與特性,進行結構的混合使用,達到建筑結構優勢互補的效果。常見的有硬山擱檁式磚木結構與穿斗式木構架的組合運用在硬山屋頂建筑中。在傳統民居空間中,中部的堂屋空間常采用穿斗式木構架作為主要的結構形式,房屋兩側的廂房則是采用硬山擱檁式磚木結構來承托屋頂重量,中部的穿斗式木構架既經濟環保、美觀、可塑性高、質量輕,質樸簡潔,還具備磚墻體的分隔作用。
文章從史論學研究角度出發,立足于桂林整體物質建成環境,在對實地實物測繪調研的基礎之上,以桂林歷史文化名村鎮傳統建筑房屋木結構作為主體來進行分析研究,總結研究出了傳統建筑木結構與所處環境中的相關因素之間的一種相互作用的關系,并由此歸納總結出傳統建筑木結構構筑技術地域性特征的量化基礎數據與資料,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中國西南部地區山水名城地域建筑以及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鎮等相關研究的的缺漏,能為桂林地域建筑的創作提供一定的基礎資料參考。
[1]王麗.桂林地區漢族民居特色的研究與繼承.[D]深圳大學碩士論文,2008.
[2]曾宇.川渝地區民居營造技術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