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斐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060
公眾參與是針對社會分層、需求多樣化、利益集團介入等多重情境下,為解決矛盾而采取的協調對策,城市規劃中的公眾參與則強調公眾能夠直接參與編制和管理過程,保證規劃的制定及實施。我國城市規劃的公眾參與還處于象征性參與階段,目的化、功利化嚴重,立法也相對滯后。而歷史街區的保護與復興,由于存在著保護歷史、改善居住環境、復興街區等一些多樣的要求,公眾參與引發的矛盾則更加嚴重。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改善的工作通常是政府與開發商共同作用,居民作為街區的使用者和改善的受益者,卻通常未參與其中。而且街區的“形式化”的公共參與也大多仍停留在前期策劃、編制階段,規劃后期的維護、監督則基本沒有參與。
雖然2008 年實施的《城鄉規劃法》首次明確規劃中應該加入公眾參與內容,但是對公眾到底如何參與、參與到何種程度等相關具體內容卻沒有規定。在街區的保護與復興中,不少市民想參與其中,但是對于規劃專業知識的缺乏,使得其無法提出契合實際的有效的意見。公眾參與也缺乏組織團體保障,因為我國社團組織大多是半官半民性質的組織形式,不能夠完全的代表市民來與政府或開發商等進行專業性的協商。
川越市一番街傳統街區保護工作是從1980 年開始,先后持續了近40 年,主要是市民自發成立了各種民間團體,積極推動傳統街區的保護和復興。經過當地居民的努力使得這些歷史街區已被指定為日本“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延續了過去商店街的風貌,目前成為主要觀光商業街道。
(1)街區的保護。這些民間團體制定了《川越市一番街商業街活性化典型商業報告書》和《川越一番街街區建設規范》兩份重要的文件,雖然并不具有法律約束效力,也沒有制定罰則,但有效地保護改善了一番街的風貌景觀,推動了政府的相關保護政策的制定出臺。
(2)街區的復興。川越一番街借助街區景觀保護來恢復商業活力,利用傳統技術和工藝品牌產品發展為基礎,實現“社區復興”。一方面對各種傳統技術進行統計、梳理,并且組織社區的活動,進行傳統技術的展示,鼓勵居民參觀,培養街區意識以及吸引繼承人,使得傳統技術得以繼承與發揚;另一方面,在傳統產品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與開發,尋求新的產業,使得街區更加具有活力。
完善的社區團體組織至關重要。一番街民間團體吸納具有專業背景的居民積極參與,能提出專業見解與地方需求,甚至組成了居民審議委員會,扮演促成大區域居民參與、提供居民專業咨詢及協力輔導的角色,實踐了居民參與的精神。
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市民的自治組織和城市管理的基層組織,使其成為公眾參與到城市規劃的權利載體,一方面收集和表達相關規劃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能促進政府、利益團體和市民能夠相互溝通。可以通過城市規劃協會向基層組織(如社區)和政治性社團派駐規劃師,推動與街區保護與復興的有關政治性社團的發展。
英國相關法律中規定,公眾對規劃擁有一票否決權。若規劃條款被公眾反對,則必須修改,不修改的條目無效。我國則應該進一步健全相關法規來保證公民的參與權。例如,可考慮將公眾參與納入規劃審批程序的法規框架中,對歷史街區保護和復興中市民參與的內容和程序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做出規定,保障公民公共參與權。
首先,對于有關歷史街區保護與復興的重大決策,應在各種媒體上進行公開,擴大傳播途徑,對重要及專業的內容則需要請專家以講座或廣告的形式向公眾進行深入講解保障公民知情權。其次,規劃師應該作為所有參與的公眾的咨詢師,不僅要提供有關規劃的理論、要領方法等系統的知識,還需在符合規劃專業技術原則及遵守法律、政策方針的前提下,促進利益團體、政府及公眾達成一致。再者可以拓展居民參與的途徑,通過居民訪談、規劃方案現場討論、模型與老照片展覽等多種方式,增強居民認知和參與感。
[1]鄭利軍,楊昌鳴.歷史街區動態保護中的公眾參與[J].城市規劃,2005(07):63 -65.
[2]曾憲謀.城市規劃公眾參與制度分析[J].規劃師,2005(11):18 -21.
[3]陳有川,朱京海.我國城市規劃中公眾參與的特點與對策[J].規劃師,2000(04):8 -10.
[4]焦怡雪,劉涌濤.尋求歷史保護與社區發展的融合——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改善的社區發展途徑探討[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8(04):33 -37.
[5]柳肅.日本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71 -74.
[6]袁韶華,雷靈琰,翟鳴元.城市規劃中公眾參與理論的文獻綜述[J].經濟師,2010(03):45 -47.
[7]川越藏之會http://www.kuranokai.org/ho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