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維,熊 宇 ■桂林理工大學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桂林地區歷史文化名村鎮產生、發展在明清時期,是承載有一定的歷史文化、民族以及民俗信息的古村鎮,其建筑遺產、文物古跡比較集中,保存文物數量豐富并且具有深刻的歷史價值,能較完整的反映出桂林地域傳統風貌和民俗特色。
建筑群落能夠從一個比較大的宏觀視角反映出建筑的共性。通過觀察與分析桂林歷史文化名村鎮傳統建筑群落與所處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相互作用下所存在的一種聯系,歸納總結出傳統建筑群落的形態、布局等多種方面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地域性特征。
歷史文化名村鎮中的居民在村落選址時,一般會從自身生活起居需要、經濟條件、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場地地理環境條件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后進行篩選,并大多會選擇在環境優美,日照、通風、供水條件良好的平地、緩坡地以及河谷地區修建村鎮建筑。地勢平整、易于建造的場地,可以降低開挖難度,避免自然災害的影響,這是傳統建筑選址的基本原則。尊崇自然的建筑群落的選址、布局方式,建筑群落的布局邊界往往是山川、河流等天然障礙,自覺避開不良地形地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建筑群落被動式的依附自然環境,其生長狀態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并與之相協調,使得建筑群落的布局形態能夠成為自然環境狀態的直觀反映。
為了更好的適應周圍的自然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名村鎮中的傳統建筑群落以地域地理環境作為參照,主動式的進行調整,爭取獲得更多的可建設用地,這在山地緩坡地區中表現特別明顯。在河灣地區,建筑群落布局與河流走向相順應,呈現出一種平行于河流的帶狀發展布局狀態;在平原地區,由于所受自然條件限制較少,則會呈現出具有一定規模的縱橫網絡狀的布局形態。
桂林歷史文化名村鎮傳統建筑群落能夠從宏觀上反映出當地的地域環境特性,也能夠從建筑群落形態特征中明確建筑體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間存在的一種相互關系。
農耕型聚落是桂林地區傳統聚落類型之一,聚落中的成員大多是通過血緣關系組織起來,并以宗族為單位將本宗族中的每一個成員聚集在一起。以宗族為單位的聚落,通過宗族組織極強的凝聚力,使得聚落結構呈現出一種明顯的密集內聚性,從而能夠達到資源共享、生產消費自給自足,無需依靠外部力量而獨立自主生存發展的目的。這正如詩文中所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而家族對儒家禮制的尊崇,使得聚落成員行為得到了禮制規范,并使聚落具有秩序性和禮俗性的特點。另一方面,聚落又由于宗族組織的嚴整結構作用,表現出一種穩定性,因而家族聚落形態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變化后,其擴展生長的方式也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
桂林歷史文化名村鎮中的居民渴望安定和諧的生活,并多信奉傳統的風水學說,講求“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理念,因此,人們在擇地建宅時通常會遵循風水原則,建筑布局多依山傍水。祠廟等重要公共建筑則一般多位于建筑群落中方位比較考究的的重要位置上。民居群落布局則講究環境的秀美、怡情,在宅地選擇時,居民多坐南朝北,并對建筑空間形制、區域劃分等各種因素都有一定講究。
街巷是建筑群落的整體空間形態的基礎構成,是古村落的骨架。桂林歷史文化名村鎮中的道路系統一般由街、巷、弄三級構成。桂林歷史文化名村鎮的主干道為街道,街道的規模以及道路寬度是大于巷道、巷弄的,它承擔著村落內的重要交通功能,并為居民提供舒適的休閑活動空間。巷道的尺寸規模小于街道,能便捷的通達村落內部,并具有為行人逗留、小型集會的空間場所。巷弄很窄,僅能容一人通過,寬度大多不到一米。街道、巷道以及巷弄分級聯系,共同構成桂林歷史文化名村鎮的道路系統,形似蛛網、似樹枝般的遍布在村鎮的空間里,形成了桂林歷史文化名村鎮的骨骼與脈絡。
在桂林歷史文化名村鎮中,一般存在商業型和民居型兩種性質的古街巷,而其所對應的尺度也是不同的。
商業型的古村鎮,如大圩古鎮、界首古鎮等,其主要商業街道集商業、集會、趕圩等功能于一身,因此尺寸較大,一般達到了4~5 米左右;除了商業型主街道外,村落中的其他街巷尺度都比較小,大多在3 米之內。無商業形式的古村鎮,如桂林靈川江頭村、桂林陽朔縣舊縣村等,其街巷的主要功能是承擔居民的日常小型集會活動,修筑的街巷尺度比較小,一般在1~2.5m 之間,很少會有3m 寬的街巷。
對一個傳統村鎮街巷的空間尺度進行考量,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街道的寬度(D)與其相鄰圍合的街道建筑的檐口高度(H)的比值關系。當D/H >1 時,街道有一種遠離感;D/H >2 時會有一種寬闊感;D/H <1 時,會有一種接近感;D/H=1 時,則會有一種均勻感5。
桂林歷史文化名村鎮街道寬度大多在2~4 米之間,巷道寬度大多在1~2.5 米之間,街巷兩邊的兩層建筑檐口高度大多在4.5~6 米之間,因此,街道寬度與建筑檐部高度與寬高之比變化在1:3~1:1 之間。巷子兩側通常是建筑的山墻面,很容易的就能看見建筑最高屋脊處,使巷道空間顯得更為高聳而狹窄,通常其D/H 大多小于0.5,會很容易的與街道空間形成鮮明對比,使傳統村鎮空間具有豐富的層次性。
總的說來,桂林歷史文化名村鎮街道寬高比多給人一種緊迫感、接近感或是均勻感,而這樣的街道的各種變化,街道空間給人一種很舒適的感覺。
高墻下的狹小街巷空間,白天,巷道兩側的墻體吸收了熱量,使得巷子里的空氣加熱速度較之外部空間的遲緩一些,使得涼爽的空氣在巷子里滯留;到了晚上,墻體散熱,巷道里的熱空氣會隨著熱壓力流向室外形成自然風,能夠迅速帶走熱量,起到通風降溫的功效,因而也成為人們休閑納涼的好去處。
在平原地區,歷史文化名村鎮街巷布局所受限制較少,會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網格式的布局方式,而在多變的地形條件下,街巷組織多垂直或是平行于地形等高線。
桂林歷史文化名村鎮中傳統建筑依附地形以及街巷走勢進行靈活的組合布局,創造了更多的室內活動空間,同時建筑空間造型富于變化,也必然會形成多樣化的街巷交叉口,其主要類型有丁字形交叉、人字形交叉、十字形交叉這三種。
在對古村鎮進行調研后發現,絕大多數的古村鎮街巷交叉口都會有錯位或者扭曲的變化。基于地形條件以及村鎮安全保護等因素出發,街巷丁字形交叉口也不會直接正交,形似由兩個十字形交叉所共同構成的。這也促成了村鎮迷宮巷的形成,提高了整個古村鎮的安全系數,增加了場所的識別性和趣味性。
桂林歷史文化名村鎮傳統建筑群落承載著這個地區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與變遷情況,能夠集中體現出在特定的地域環境下所賦予建筑群落的地域性特征。通過歸納總結傳統建筑群落與所處環境中的相關因素之間的一種相互作用的關系,并由此歸納總結出傳統建筑群落地域性特征的量化基礎數據與資料,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中國西南部地區山水名城地域建筑以及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鎮等相關研究的的缺漏。
[1]唐旭,謝迪輝.桂林古民居.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8.
[2]吳櫻.巴蜀傳統建筑地域特色研究[D].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蔣江生.漓江流域古村落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