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智博 ■遼寧科技大學,遼寧 鞍山 114001
建筑設計的生態性是將建筑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通過綜合運用建筑空間中的各種元素,使得各種物質和能源能夠有效地循環和轉換,達到一種高效,無污的建筑環境。它的核心是尊重自然環境,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協調好人與自然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建筑中的地域性注重順應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的特點。根據地理環境的不同,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式,積極地采取適宜的新材料和新技術,從而減少建造過程中對當地環境的危害及污染;因此地域性的本質就建筑設計中需要考量的生態觀念。
建筑的本質是空間的運用,空間是建筑的靈魂所在。所以運用空間的因素是完善建筑的地域性的核心。通常來說,傳統的度假酒店的設計所注重的是建筑的地理位置,基本功能和地域形態,而忽視建筑過程中環境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廢棄物的回收利用以及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廣義上來說,生態型度假酒店的設計是指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在適當的時間和條件下利用當代材料的科技手段,來達到保護自然環境,節約自然資源的目的。并且根據不同的地域特點,地理氣候和文化特色,從而為人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營造良好的生態系統。如依山傍水,就形而建;注重自然通風,自然采光與遮蔽,完美而充分的利用陽光,空氣和水分,構建和營造一個和諧有序的環境。
隨著時間的更替,對于生態度假酒店有了不同的定義和衡量標準。但其原則的還是基于建筑與人類與自己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四個重要的方面。
設計生態度假酒店的前提是保護和尊重自然環境,這是一種環境共生的觀念,它要求設計者在充分把握旅游生態度假酒店的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盡可能的顧及到自然景觀的保護,使新的建設與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和諧融洽,成為一個和諧健康的景觀系統。它的意義不僅僅是滿足人們的度假休閑的旅游需求,且能夠讓各個部分都依照生態學的原則進行,使各類建筑和休憩設施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作為人和自然中介的建筑,對外應有利于外部的地理環境與氣候,對內應創造和營造適宜的內部環境。建筑本身也為環境中的一景,為人所觀賞,為外在環境相契合。所以現代的旅游度假酒店更強調建筑與環境共生的原則,恰當的處理好自身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在設計風格,外觀輪廓,外觀及色彩上,應根據建筑物地形地勢,環境氣候等外在因素,來選擇建筑物的朝向,定位以及布局,也應對自然環境中的山石,花草,樹木,古跡等多加以推敲完美的結合。比如說,采用無污染,可再生,可再次利用的能源來降低能耗,減少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減輕有害因素建筑物對自然和當地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對于不同的區域,應盡可能的利用當地的技術,就近取材,就近生產,最大限度的發揮材料力學,美學的特點:建筑的綠化與周邊綠化形成系統化的網格化關系。
生態度假酒店的主體是休閑度假為目的游客,所以設計者在建設生態度假酒店的過程中,除了關注環境和生態,還需要給與使用者足夠的重視。這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以人為本,從使用者觀賞者的角度出發才能使建筑更為有效的合理的為人服務。利用科學而先進的方法和技術為游客營造舒適的環境,如溫度濕度照度,光源,聲音,為游客創造一次別樣的度假體驗。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和各項設施的便利性,增強防災抗災能力;使用對人體不產生危害的建筑裝飾材料,抑制和減少危害人體健康的甲醛輻射,電波輻射,和有害氣體等。
度假酒店在某種程度上充當著溝通使用者與自然生態環境的橋梁,應將自然元素有序并有效地被使用者運用。生態度假酒店,不在是一道將人類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隔離開來的屏障,而是人類嶄新生活的提供和創造者。建筑與生態環境融為一體的設計是當今生態度假酒店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根據建筑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等因素,利用自然采光,形成生態度假酒店室內室外高品質的采光系統。其次,保留和設置準確的通風位置,建立良好的空氣循環系統,構造出精巧而良好的對流環境;第三,優化空間內的小氣候,建立多層次的綠化系統,通過增加室內設施,如建設水池和噴泉等市內裝置來設置良好有效的水循環,同時調節室內的溫度。最后,生態度假酒店應營造和敞開式的空間環境,讓度假休閑的享受區域延伸到自然環境中。
生態度假酒店面對未來發展時可能改變的用途,應具有足夠的彈性。首先,樓體具有可生長性,這是指具有前瞻性的前期規劃,包括基礎的預留量,周邊環境的預留等。其次,前期對于包括水,電,氣等相關的進行一定的探究,設計過程中應對各項設備在發展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進行設想,保留一定的空間。第三,針對室內設計的變化性,多樣性和豐富性特征,運用可以交替更換的建筑構造手法,采用耐用且可更換的裝飾建筑材料,來幫助度假酒店的建筑進行保修和重新整合。
對于室外的生態度假酒店來說,地域性主要體現在人為地建筑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也就是說,我們所說的生態環境不僅僅包括自然生態環境,更包括文化生態環境。具體來說,可以從地形,氣候,地域三個方面來探究生態度假酒店的對地域文化的表現及表達。
度假酒店常常會受到地理位置和環境格局等客觀因素的限制,使得外在環境代替建筑成為設計需要關注的主體。這就要求在設計的最初的選址和考察階段,應充分考慮好周邊環境,將度假酒店營造為主要被觀賞的對象。因此,生態度假酒店所處的自然環境便成為設計的出發點。
首先是關于規劃好建筑設計,處理好地形。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是指盡可能的避免危害當地的自然環境的同時,利用好現有的地形和景觀要素。生態度假酒店往往位于遠離城市的自然風景區,一般為山地,有著起伏的地形地勢,這就需要我們對于高低起伏的地勢予以足夠的重視和關注。同時,外部環境景觀在生態度假酒店所占的面積比例應當遠遠大于城市酒店,決定著生態度假酒店與周邊環境的融合程度。
其次,營造出能夠合理調節氣候環境的建筑布局,通常是采用復合式的界面來借助自然氣候中有利因素和規避的不利因素。不同的區域有著差別迥異的氣候條件,比如說為了最大限度的抵御寒風和冷氣流,山間的度假酒店往往采用集中式的布局來減少與外界環境的接觸。相反地,為了借助海風,海濱度假休閑酒店會采用分散式的布局形式的開闊舒展的風格來達到降溫作用。
具有度假休閑性質的生態酒店,建筑設計和技術應以實用為基本點,其技術通常有熟知的自然采光,遮陽通風,節能減排等。并且以針對當地地理環境,氣候變化,歷史文化相關的技術與方法,以現代的手段和當地的材料巧妙結合的運用,達到因地制宜和建筑和生態有機統一的目的。
生態的概念屬于一個系統的范疇,包含人類生產生活的環境,以及人類的歷史文化環境。度假酒店作為了解當地文化的窗口,能夠折射和體現當地的社會文化和人文素質,所以設計者應該加強對生態文化這一理念的重視。一方面,這需要我們做到整合當地的文化元素和歷史元素,加以提煉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字或符號,采用多樣化的設計手段和新穎表現手法來表達和升華,加強整體的聯系并體現在生態酒店的布局和設計中。同時度假酒店也應成為地域文化的特色建筑,無論從自然生態環境的空間布局和材料運用方面,還是表現傳統特色文化方面都應成為傳承和發揚的載體。
隨著新時代消費者的消費意識和生活理念更加合理和科學化,旅游度假的意義逐步向高品質,高效率的用戶體驗模式進階。保護當地自然環境的同時,吸收包括當地的建筑藝術形式在內的建筑文化成就,挖掘蘊藏在傳統深處的文化精髓。成了重中之重。所以不管是在自然生態,還是文化生態,生態度假酒店的地域表達都是我們需要關注的焦點。
[1]李慧莉,張強松,張險峰.《生態型度假酒店的地域文化表達》,《城市建筑》.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