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海 ■海南珠江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海南 海口 570125
建筑的出現是為了給人們提供一個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作為生活的載體,建筑可以為人們帶來更好的生活享受。在建筑設計時,首先需要將自然與建筑、人文與建筑、技術與建筑之間的關系協調好。如果建筑設計與環境相脫離,只是過于追求外觀而不注重生活體驗,就失去其存在的本質含義。因此,樹立建筑設計的整體觀至關重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建筑逐漸成為了工業品。在各種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應用下,現代建筑已經逐漸開始忽略它和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筑之間的地域差異逐漸喪失,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現危機。
自進入工業時代以來,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的經濟結構、人們的價值觀都在不斷的發生變化,需要對人和人之間的、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重新進行審視。城市秩序的重組是不可避免的,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各種鋼筋水泥建筑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在改變人們生活的同時,建筑文化卻逐漸喪失[1]。對于不同地域時間沉淀下的建筑來說,都體現了該地區的地域精神和歷史文化,對地域文化進行強調,其實就是為了強調地域建筑的群體性,使人們更加注重新建筑和老建筑在心理和視覺上的傳承性。
建筑的出現是為了使人們更好的適應自然環境,建筑從出現到發展一共經歷了三個階段:(1)在人們生產力不高,缺乏自然改造能力的時候,還對自然抱著一種崇拜和畏懼的心態,只是依靠于原始的技術和方法利用自然材料構造居所。當時的居所主要是用來躲避野獸、御寒保溫,還沒有形成建筑審美觀。(2)人類在進入農業社會后和工業社會后,已經具備了自然的改造能力,人們不再畏懼和崇拜自然,開始不斷的對自然進行改造,對于建筑也不再是簡單的生活需求,對建筑的外觀有了更高的要求。(3)隨著人們不斷的對自然進行改造,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經過多次環境革命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對建筑的審美觀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人們更加注重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協調性。
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人們開始尋找建筑和生態系統的平衡點,在進行建筑時,盡可能在保護植物、按照自然環境的地形進行設計和施工。當人們把建筑和環境結合起來時,建筑就得到了持續的美感和活力。
一個良好的設計規范可以更好的對建筑師的社會責任感進行培養。從整體觀的角度制定設計規范可以更好的保證使用者的基本權利。提高設計師的生活責任感,使設計師可以按照規范中的相關要求以及工程的具體情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而設計規范的人文精神值得是在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過程中,按照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不斷的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為人們建立一個更加和諧、美麗的生活環境。
在現代化建筑設計時,除了要考慮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以外,還要考慮生態平衡、自然資源、道德因素等,設計師要考慮設計是否充分尊重了人性,是否對弱勢群體給予了關注。一個好的設計師要將技術、人文、自然和道德有機的統一起來。我國的傳統建筑就非常注重對禮教、道德進行約束,在設計中引入了道德約束。雖然現代建筑設計不能直接將古代建筑中的道德觀引用進來,但是現代建筑可以借鑒古代建筑中的道德規范[2]。以人們公認的道德準則,對人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進行引導,使其成為世界和民族的道德規范。
在建筑創作中,不同地域的人文風情是設計師創作靈感的來源,在社會和時代的發展下,地域生活中也有了很多新的內容。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注意將不同地域的人文特色融入進來,使人們可以在精神上對設計產生認可,進而使地方文化可以持續發展下去。從我國建筑的發展情況來看,地域性建筑因為貼近生活更加貼近民生、可以更好的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同時,也只有源自生活的設計才可以使地域性建筑更好的傳承下去。
(1)結合地域文化進行建筑設計。地域文化雖然源自于地方文化,但并不是說設計要進行復古。而是說在現代建筑工工藝結構和功能的設計基礎上,吸收地域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傳統,更加關注地方的都市生活和文脈生活方式。以往,設計師只是簡單的把地域文化中的一些符號加入到建筑設計中,但是這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設計中融入地域性的習俗、文化、氣候條件、施工場地等。通過對建筑設計的方法和設計的原則進行重新思考,可以讓建筑重新具備歸屬性和場所感。
(2)考慮建筑的人文美和本質美。在設計時,要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進行建筑特色文化建設。人文精神值得是以人的價值為出發點,按照人的標準和尺度去對事物的價值精神進行理解,所以,要以人的思維對建筑設計進行把握和認識[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精神在給人們帶來極大的物質繁榮的同時,也產生了非常嚴重的異化情況,使人們的人文精神逐漸覺醒,而這也說明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發展比較片面,建筑中的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為出發點,將人文因素集中體現出來,在進行建筑設計時,也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出發點,嚴格按照可靠、堅實的價值評價尺度和評價標準提高建筑的人文美和本質美。
在建筑設計中技術部分主要由工藝要素、主體要素和客體要素三個要素構成,不同的要素所包含的因子也是不同的。任何要素的變化都會對結果造成影響。而技術系統的復雜性主要體現在技術要素的多樣化。在技術系統中還包含了材料技術、結構技術、施工技術、防災技術等一些特定的技術。在不同的狀態下,特定技術所處的環境也不同。例如,人們可以根據環境資源的不同,使用不同類型的材料。在選擇通風技術時,根據環境的不同可以決定使用熱壓差、風壓差、空氣對流等對流技術。在多渠道解決結果下,就會產生多元化的文化狀態。在技術環境下,不是要求人們去怎么樣提高技術水平,而是如何合理的利用技術去建造一個良好的建筑文化。而建筑文化的發展實質上是如何更加科學的利用技術來對居住著的使用問題進行解決,并在合理基礎上更好的利用技術建造一個多元化的建筑文化。
人類的生產、生活都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開展的,物理環境和自然環境組成的建筑環境會對人們的心理活動造成一定的影響。當一個人處于某個環境中時,并沒有和環境產生互動,那么這個設計是失敗的。在自然環境整體觀下,首先要遵循自然原則,除了要可以合理的利用自然材料,還要將自然物的樸素利用以及材料的加工工藝體現出來,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自然材料的使用范圍得以擴展。就像日本傳統的觀念中認為流水、石頭、植物等都是由自然界所操控的,即便是一個殘敗的樹枝、散落在大地上的石頭都是有生命和靈魂的。比如,具有代表性的枯山水庭園,整個庭院主要以山石和白砂為主題來表面各種自然界的景觀。白砂代表海洋、大川和云霧,石頭代表瀑布和大山,通過將無生命的石頭和白沙組成空間,展現出了一種山水空寂的景觀,不僅使藝術氣氛得以增加,并且也使環境空間得以拓展。
建筑設計和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建筑活動可以體現出現代社會中的各種力量和因素,影響著人們的生命過程和生存狀態。所以,建筑設計要和所有的藝術審美一樣,承擔起對人們精神世界進行塑造和引導的責任。因此,當代建筑設計要從整體角度出發,立足于精神和生活,讓人們感受建筑的場所感,給人們提供一個真實、感性的生活,在建筑中體現出人文精神。
[1]何鏡堂.基于“兩觀三性”的建筑創作理論與實踐[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0):134-135.
[2]王國光,丁光輝.在寧靜與狂放之間--對兩個歷史建筑擴建的平行閱讀[J].新建筑,2011,(04):95-96.
[3]王健.城市居住區整體環境設計研究--規劃·景觀·建筑[D].北京林業大學博士論文,200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