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斌,黃婧奕 ■.江西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46;.江西生物科技職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
地鐵,又稱地下鐵道,是人類大規模城市化的產物,其主體結構位于城市的地面以下。地鐵在節約大量城市地表空間的同時,又能夠大規模搭載客流,它的出現為解決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尤其是大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在大規模城市化的今天,各地的地鐵施工建設如火如荼,地鐵成了城市發展的重中之重,與之息息相關的地鐵施工監測工作也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筆者于2014 年6 月底前往重慶地鐵五號線施工監測現場,與監測人員同食同宿,深入施工監測的各個環節,前后歷時半年有余。六個多月的工地經歷極大的拓寬了自己的知識面、拓展了自己的視野,期間也有不少的感悟,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現將其進行歸納總結,具體如下。
地鐵從誕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這期間,尤其是在近半個世紀以來,地鐵的施工理論不斷更新、不斷完善,地鐵的施工技術突飛猛進,不斷推陳出新。伴隨著地鐵的發展,地鐵施工監測技術也從無到有,應運而生。近年來,國家對工程安全問題的重視力度不斷加大,地鐵緊隨著城市化的腳步,在全國各大城市被不斷立項、開工。與之相隨,地鐵施工監測對地鐵施工的指導作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并最終得到全面推廣應用。自此,地鐵施工監測由幕后走向前臺,成為了地鐵工程建設領域的一個獨立方。
地鐵施工監測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在地鐵施工可能和必然造成影響的地域范圍內設置監測點,然后定期對這些監測點進行數據采集,通過比較、分析監測點數據的變化,作為分析判斷地鐵施工對周圍土體、巖體、建筑物、管線等影響程度的依據,以此來指導地鐵施工,避免出現隧道坍塌,周邊建筑物、管線受損等工程安全事故的發生,從而防微杜漸,防范于未然,為地鐵施工保駕護航,確保地鐵施工的順利進行。因此,地鐵施工監測被形象的稱為“地鐵施工的眼睛”。
其工作內容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是內業。
包括監測方案的編制,監測點的布設以及對采集數據的分析、處理和日常報表、階段性報表、總結性文字報告的制作等;
二是外業。
主要有監測點的埋設,監測點的數據采集,現場會議,工作協調等方面。
總的來說,內業要求細致;外業要求精確。
地鐵施工監測的工作場地或者是在深挖基坑的周邊(如明挖車站);或者是在光線晦暗的區間隧道、施工通道里面。而且,工作場地內往往多個工種同時作業,人員、車輛、機械同處一個狹小作業空間,本身就有眾多危險源。加上機械噪聲,各種回聲,混雜在一起,嘈雜不堪,震耳欲聾,長此以往,讓人聽覺反應十分遲鈍。
呆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不論是機械操作手,車輛司機,還是其他作業人員,都很容易滋生狂躁的情緒,這些都為引發安全事故留下了隱患。
盡管地鐵施工單位對施工安全問題十分重視,安全教育在每一個作業班組中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地鐵建設工期長(一般都在兩年以上),久而久之,太平無事的話,作業人員都會心生懈怠。加上隧道內又有空氣混濁、粉塵大,光線暗等不利因素,故而,極容易發生安全事故。
因此,作為一名地鐵施工監測人員,首先必須首先樹立良好的安全意識,了解工作場地的環境,熟悉場地內其他作業工種的工序流程。這樣,在安排工作時才能把握好時間節點,做到“趨利避害”,把安全事故出現的概率降減到最低。
例如,在基坑周邊作業時,一定要戴好安全帽,系掛好保險繩,同時,密切關注周邊過往車輛,做好安全防衛工作,盡量避免在工作塔吊的作業半徑內作業,防止空中落物對人員造成傷害;
在進入隧道之前,須先找隧道口值班人員問清隧道內情況;盡量在立拱時進入隧道內作業,避免在鉆孔(噪聲大,地表積水多,須留意觸電),尤其是清孔裝藥(時間緊迫)、出渣(噪聲大,車輛、機械往來頻繁)、噴漿(粉塵大,能見度差,噪聲大)時進入隧道內進行作業;
進入隧道內作業時,要穿反光服或者反光背心,攜帶聚焦手電,發現車輛、裝載機、挖機等機械向自己迫近時,應用手電光向駕駛員照射提示,讓對方注意到自己;在臺車上補點時要留心腳下,防止踏空或者被臺車頂部凹凸不平的鋼筋格柵絆倒摔落;
發現臺車不是靠放在掌子面,或者掌子面沒有燈光,沒有其他作業人員時,要遠離掌子面,不要輕易靠近,因為,此時極有可能炮眼裝藥完畢,等待觸發放爆。
總之,在工作中一定要細致、細心,牢記安全第一、安全出效益的原則。監測作業班組的帶班人員一定不能讓輕急冒進、馬虎粗心的人擔任,而應當選心思精細,性格沉穩,反應力快,觀察力強、責任心重的人擔任。
地鐵施工監測作為一個獨立的工種,其存在的意義在于它提供的數據對于地鐵施工具有導向參考作用。因此,監測數據必須真實、及時、有效。如一旦其提供的數據失真,那么,地鐵施工監測也就失去了它應固有的意義。所以,在開展施工監測工作時,必須堅決杜絕監測數據失真這種情況的出現。
根據幾個月來的現場經驗,導致監測數據失真這一情況的出現,一般有三種可能:一是儀器原因。如儀器老舊,儀器精密度達不到測量要求,或者儀器受到損傷,沒有及時進行校準,從而影響其測量精度;二是現場數據采集人員的工作失誤。如讀數讀錯,記錄記錯,或者操作儀器時不夠細致,以致出現人為誤差;
三是現場數據采集人員的工作失職。現場數據采集人員工作態度不認真,缺乏應有的責任心,為減少自己的工作量,從而敷衍塞責,以假亂真,自己編造數據上報,也就是常說的數據造假。
前兩種因素可以通過定期校準儀器或對人員進行技術培訓而避免,唯有第三種因素,其在現今的許多施工監測單位中存在極為普遍,出現的概率極大,出現的頻率極高,危害匪淺且屢禁不止。因此,必須引起重視,做到提前預防,堅決制止。
針對施工監測作業人員數據造假這一情況,通過比較、分析,有三種方法可以采用用來預防:
一是內業、外業分開,外業人員只管數據采集,而數據處理則轉由內業人員來完成。這樣,外業人員不知道每天數據處理后的結果,斷然不敢在原始數據上虛編亂造,即使有膽大妄為者敢鋌而走險,須臾間,也將原形畢露。
這種方法對于預防施工監測現場作業人員數據造假最為有效,如若采用,應該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為內業剝離后,相當于減少了施工監測現場作業人員的工作量,與其想通過數據造假來實現減少工作量的初衷可謂殊途同歸——此舉可以說是釜底抽薪之策。
但凡事有利有弊,它的弊端是:①須另外專門聘請內業人員,加大了施工監測單位人員資金的投入;②內業外業分開,所司人員各司一項,不利于人員綜合技能的全面提高。
二是監測管理人員不定期前往監測現場,動手操作儀器,抽測監測點。
它首先要求管理人員要有更為全面的綜合技能,其次,因為是抽測,所以弊端也顯而易見。那就是不能以點代面,容易進入管中窺豹,一葉落妄斷天下秋的誤區——抽測出來的數據不具有全面的代表性。因為施工監測現場作業人員進行數據造假時并不是將所有數據都造假,他們一般是造其中的一部分,常見的造假方法是私自消減監測頻率。例如,每天的工作內容為A、B、C,即按照要求,A、B、C 每天必須測一次,造假人員將實際的的監測頻率改為三天測一次,也就是每天只測A、B、C 中的一項,其余兩項的上報數據是按照歷史數據稍作改動進行編造得來的。所以,抽測到的監測點能否抽中數據造假點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盡管如此,這一方法還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其最大特點就是能夠傳播正能量,敲山震虎,對造假人員具有很大的威懾力,使之在進行數據造假之前不得不先作一番掂量。
三是讓不同的數據采集班組不定期的進行監測點換測。
這一方法的短板是不具備普遍適用性,當施工監測標段的工作量較少時,往往只配備一個外業數據采集班組,當此之時,此方法就不能適用。
總之,地鐵施工監測過程中一定要不斷收集信息,總結經驗,適時調整策略,這樣才能有利于工作的開展,才能確保監測工作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