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英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2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欣賞水平的提高,景觀規劃在居住區規劃設計在我國得到了充分推廣,規劃設計的重要性也日趨突顯,其在設計中的指導地位不容質疑。為發展居住區規劃理論,并通過住宅小區景觀規劃的試點工作的實踐進行驗證,以國家實驗層面出發期望能更全面、高效的為小區規劃設計理論的發展與完美服務,使之具有典型的中國文化與特色[1]。
生活條件的改善促使人們對加大對居民建設的關注度,政府也大力支持與鼓勵居住區景觀設計優秀作品的創造。小區環境與綠化、設計與布置,配置與設施隨著要求而變得越來完美越高效,建設的藝術美感和對綠化的健康及文化內涵等在居住區的體現理念大幅度的提升,特色和多樣性在居住區景觀環境建設中突出顯著,尤為重要的建筑與環境的融入度,通過整體協調統一的規劃而顯得格外經濟、優美、舒適、豐富。2001 年擬訂《中國居住區景觀環境規劃設計導則》,使其成為繼《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之后的有關居住區建設的相關條例[2]。依據《國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設技術要點》標準,應尊重歷史,自然環境特征應該在設計中體現,因地制宜的創造場景,保護地域性景觀和利用歷史性景觀,同時也要綜合調節個性空間環境彰顯出時代特點。
(1)適用性,尋找科學有效的引導與評價,適用性分析,應該根據我國21 世紀住宅設計規范,基于現行的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進行居住區景觀環境規劃設計。(2)社會性,應在方案考慮人體工程學的運用,體現尺度感,協調建設和管理的關系,創建親切宜人的休閑健身活動與人際交往和諧的景觀小區,體現、促進小區文化性,典型性、科學性與示范性,引導并提倡公共參與,共建小區中文藝與交流活動的向上發展空間。(3)經濟性,運用新技術進行施工與規劃,用新方法去設計、思考與表達,考慮地方經濟現狀并順應市場經濟發展需求,注重結合地方特定實情,來解決建設與用地的關系,節能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
(1)應在充分考慮人的生活需要基礎上,盡可能去改善不良的生態狀況、保留原有的良好生態環境,確保并促進整個住宅小區的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及表達能和周邊地區生態環境長期并持續發燕尾服的良性循環。(2)設計中對美的需求無時無刻不在。應從小區自身特點出發,滿足多數小區使用者的視覺審美要求,避免俗套、設計與規劃的盲從或是太過于個性化。
在符合國家及地方有關法律、法規等前提下,針對各地實情制訂地方性景觀設計導則及相關條例。
(1)重視景觀規劃的整體布局。為了創造出具有高品質和豐富美學內涵的居住區景觀,對居住區一體化考慮至關重要,必須從整體結構出發,使環境達到最優化,注重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的疏密、大小、有無的結合性,采用例軟硬景觀相結合且比重合理合宜的用地配置方式、風格與文化內涵統一,并通過水電管網設施、垃圾房、景觀小品、兒童娛樂設施、車庫、觀賞性亭、廊、臺、榭等輔助設施來達到居住區整體及和諧性意境及風格的塑造。(2)居住區的用地構成分析。必須符合城市總體規劃或分區規劃、詳細規劃等要求,從場地的地形地貌等基礎條件出以、實地考察土質水文和氣候條件,引進植被時,綜合思考植物生長情況、分析考慮可行性的場地景觀規劃設計及相應措施規劃實施的操作性,市政配套設施等方面也要發揮土地在景觀規劃中的經濟效益。(3)與居住區外部環境的關系應通過借景、障景、對景等方式系統進行調協。(4)在居住區景觀建筑規劃時應運用排列式、向心式等方式合理安排建筑的空間組合,并考慮服務半徑對景觀綠地的影響,使可欣賞景觀區加大,景觀的均享性體現在:讓多數小區使用者不僅在室外,而且在室內也可以盡享美景,再就是注重建筑的文化內涵,主體建筑景觀立意明確。
實際解決的問題就是建筑造型多樣化如何協調,與景觀設計如何高效結合。
(1)在我國南方的小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氣候的城市景觀小區可采用底層架空式建筑,可利用架空底層種植而陰性植物,并可配置適量活動設施作為居民在戶外氣候條件惡劣時的半公共活動空間;一樓的空間構筑的下部可作為停車庫、樓兩側的空隙處可給成輔助設施用房、樓頂可設置成平臺式花園,解決好給排水和采光問題,下部結構進行種植設計,使用場所考慮承載力,要行人安全、美觀的,結合采光罩進行視點觀賞設計;其次,個性的設計,如景觀可識別性的強化,階式、下沉、臨水、覆土、、山地建筑、建筑等。再則,根據周邊環境、地理氣候與條件、及小區使用區的綜合喜好等布置建筑第五立面形式,豐富城市的天際輪廓線。
(2)居住區規劃設計中的建筑的立面設計,鼓勵選擇并運用美觀、經濟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工藝,提倡現代風格的張揚與簡潔的線條個性化視覺沖擊,當然材質色彩淡雅、明快并注重防水處理。建筑外立面設計布置時預留室外風機、建材設施管線等,需嚴格控制和引導居民入住后對建筑外立面進行的“二次施工”,尊重小區景觀并改進居住區布置設計,高水平的小區景觀建筑立面設計要給予鼓勵,應按有關的控制要求滿足該地區控制性設計指示,把握周邊城市整體性的建筑形態、公共空間高度、密度和體量等詳細規劃。
(3)居住區建筑與景觀的結合從景觀空間角度看,既要有層次感又要大氣、空奧。鼓勵有地方特色的綠地的空間形式,又得要求挑戰場地條件,創建異性、獨特有內涵的三維空間;景觀設計既有因地制宜、滿足功能需求的開放空間,又要有相對私密的封閉、內斂與雅致的封閉景觀,一個小區中共創獨有意境的設計風格,吸引居民的參與性活動,增強居住區生活氛圍,在反映居住區認同的文化形式前提下營建“家園”的歸屬感。營造居住區居民戶內與戶外活動的物質景觀空間,提供的延伸和補充隨意休閑場所。
(4)根據居住區的不同類型進行景觀布局。對景觀空間密度從高到低的布置應符合高層住區、多層及低層住區的不同要求。在住區較高的區域提倡的布局形式有集中安排景觀且以立體化景觀為主,圖案化的設計提高近觀的審美感,又要追求俯瞰時的小區的整體景觀藝術效果。且因地制宜在小區規劃中至關重要,增強綠視率慣用層次豐富的地形來塑造。加之相對高層區域的相對集中景觀布局方案采用,和低層居住區較分散的景觀布局,讓每一戶居民都有近距離接近景觀的可能,常運用古代園林的形式來滿足這一需求,但地形塑造的規模不宜過大,不能影響低層住戶的視野及基本私密要求。
(5)與居住區建筑相適應的景觀選擇。主要有位置選擇、景觀風格與建筑風格的呼應、圍墻、圍欄、擋土墻設置及技術材料的配合、形式變化符合使用者的尺度和安全要求,色彩考慮居住區建筑的基調,盡量選擇與自然協調的色彩。通過庇護性景觀構筑物加強小區情調建設。如履頂平臺中的音樂臺、室外小劇院及廊、棚、亭、坡道及臺階、交通控制和防護設施、各式景觀橋、雕塑、噴泉、標志物及便民設施,如:音響、自行車架、座具、垃圾容器和飲水機、指示、定位、名稱、警示等信息欄及照片設施等建筑小品來實現。
道路兩側可種植白玉蘭、百日紅、合歡等植被,遮陽避雨、為行人和車輛停放提供方便,吸收及減低交通造成的塵土,隔離噪音,且最大范圍的降低有害氣體對小區環境的干擾及對人們身體的傷害,有利于保持沿街建筑人室內安靜和室內灰塵侵入帶來的衛生困擾,垃圾站周圍就栽植樹木,減少塵土和不潔空氣對環境的污染。
居住區有很多植物是不宜選用的,因為他有毒、尖刺、異味或是很容易造成敏感膚質的人群過敏。如有飛毛的植物、黃杜鵑、天南星科植物等,帶刺的植物就必須考慮遠離易接近處或兒童游戲區。
[1]王丹.城市居住小區的規劃和室外空間環境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1(6).
[2]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Z].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風景科學與旅游系,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