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鵬,郭 慶 ■武警后勤學院研究生管理大隊,天津 東麗區 300309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工程建設規模不斷增大,城市人口不斷增加。據推算,2050 年總人口將達到90 億,并將有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1]。城市建設用地的稀缺,促使人們加大了對地下空間的開發和利用。地下室若出現裂縫,既影響建筑使用,還會縮短結構整體使用壽命。而地下室裂縫的處理成本又十分高昂。所以,有效控制地下室工程裂縫,具有較大的技術經濟意義。
混凝土裂縫分為微觀裂縫和宏觀裂縫。實踐表明,未受力的結構依然存在微觀裂縫。地下室混凝土結構在荷載超過設計承載力時,就會產生裂縫[2]。
地下室結構使用的混凝土,水灰比高、砂率大、骨料粒徑小,其收縮較大。同時地下室中大體積混凝土構件較多,易產生較大的溫度應力,造成產生溫度裂縫。此外,外加劑、摻合料的種類、數量、時機不當都會降低結構抗裂性。
約束是產生結構變形裂縫的必要條件。根據約束應力的來源,約束可分外約束和內約束。地下室結構一般為全現澆結構,所受約束復雜,易形成較大的約束應力。墻板結構的幾何特性和構造鋼筋配置狀況等,是地下室外墻內約束產生的主要因素。地下室底板會對外墻板形成較強的外約束。當應力超過一定范圍造成裂縫后,若結構設計剛度過低,結構變形難以在一定范圍內自由伸展,則會加速裂縫發展。
首先,施工不當。如施工現場擅自注水,改變混凝土配合比,造成泌水,引起干縮裂縫。如果供料不及時,導致澆筑停歇時間超過終凝時間,或者主要結構部位模扳支撐不牢及拆模過早,使混凝土強度增長不足時負荷或變形過大,都會造成裂縫。此外現場施工中地下室澆筑,常常同時澆筑頂板梁和墻板,容易導致兩者連接處出現水平裂縫。
其次,振搗不當。錯誤的振搗方式會造成混凝土分層離析、表面浮漿,引起混凝土不均勻沉降收縮而致開裂。施工中常發現施工人員沒有及時進行二次振搗和多次抹壓,導致窄細的、淺表性裂縫不斷發展,最終造成貫穿性裂縫。
最后,養護不當。不正確的現場養護方式是引起混凝土收縮開裂的重要原因,常見情況有:(1)澆筑后,混凝土起始養護不及時,表面水分蒸發較快,進而發生收縮開裂。(2)養護的時間過短。部分施工單位為縮短工期壓縮養護時間,造成干縮裂縫。
地下室混凝土結構的裂縫控制,應從結構構造、材料選擇、后期養護等多方面入手,涵蓋混凝土施工各個環節。
構造方面控制裂縫主要是通過控制結構約束,達到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的目的。
首先,增配構造鋼筋。根據理論推導和實踐經驗,在地下室結構中轉角、轉折處等特殊位置適當增添構造鋼筋,能對混凝土的塑性變形產生一定約束,減少混凝土內應力,從而有效防止混凝土裂縫的發展。一般來說,配筋率在0.2%~1%之內,對裂縫的控制效果隨配筋率的增加而提升。
其次,加強地基處理。地下室工程中,對地基的處理主要為改善約束條件。若地基是堅硬的基巖,可考慮在基礎和基巖之間鋪設滑動層,在垂直面的鍵槽部位鋪設緩沖層。當地基為軟土層時,建議采用砂墊層。
最后,在施工中設置后澆帶和膨脹帶。后澆帶本質上是一種變形縫,在施工期間臨時設置可減小已澆筑混凝土的溫度和收縮應力。一般來說,伸縮后澆帶保留40~60 天,沉降后澆帶應等到建筑物沉降基本完成后開始設置。后澆帶應貫通整個結構,貫穿其中的鋼筋應加強保護。為了保證結構整體性,澆筑材料可考慮使用適量微膨脹混凝土或加入膨脹劑。膨脹劑能夠補償混凝土的干燥收縮,減少混凝土由于收縮產生的的收縮應力,有效地降低混凝土的收縮裂縫產生的可能性[3]。對于膨脹帶,可沿底板和側墻中央設置。帶寬一般為2m,兩側采取隔離措施。施工時,帶外一側先用摻量為8%~10%的微膨脹混凝土,澆筑加強帶改用摻量為10%~12%的同種混凝土,其強度要比兩側提高一個等級。
材料方面的控制措施,重點是降低水化熱,減小混凝土的收縮。
在水泥選擇上,應以水化熱作為主要控制指標,降低溫度應力,也可通過加入粉煤灰等摻合料,改良混凝土性能。在骨料選擇上,應選用連續級配的骨料,粗骨料應熱膨脹系數較小、粒徑較大,含泥量低于1%,細骨料宜選用級配良好,渾圓的中粗砂,細度模數宜在2.6~3.2之間。此外,選用合適的減水劑和緩凝劑可節省水和水泥用量,同時提高混凝土抗滲性,延緩水泥水化放熱速度,有利于地下室混凝土施工。
首先,應降低泵送混凝土出機及澆筑溫度。降低混凝土出機溫度,可在骨料入機時加冰塊等進行預冷,并在骨料堆場架設遮陽裝置。通常情況下,混凝土的最高澆筑溫度應小于40℃,以防止溫度過高導致較大的冷縮和干縮。澆筑混凝土應盡量安排在下午或夜間澆筑,預冷骨料,防止日曬。
其次,規范混凝土的澆筑與振搗。施工上建議采用分次投料的攪拌工藝,提高其拌合物勻質性,增強其強度和耐磨性[4]。混凝土應進行二次振搗,增強混凝土密實度和抗拉強度。并在終凝前再進行二次抹壓,應以混凝土表面重新出微漿或水印為標準,避免混凝土在終凝前因塑性收縮而產生的裂縫和局部不實的現象。
混凝土水化反應的最終結果是強度的增長,而提供良好的溫度和濕度環境,是混凝土養護工作的本質。
對于潮濕養護,可采取的措施是表面淋水,覆蓋如塑料薄膜等材料,防止水分蒸發。但剛澆筑完畢的混凝土應等水化熱峰值回落時再灑水,避免混凝土表面溫度驟然降低,導致早期收縮裂縫。潮濕養護至少持續兩周以上。保溫養護主要目的是提供適宜混凝土硬化反應的溫度條件。養護時可在結構表面或四周模板外覆蓋保溫材料如濕砂、鋸末、草袋或草墊、塑料薄膜材料進行養護。保溫養護的時機要把握好,如果氣溫較低,混凝土澆筑后就應立刻進行,而氣溫較高的情況下如在夏季,則最好在混凝土溫度開始下降后進行。
煙臺某干部培訓基地一期工程,位于煙臺市高新區。總建筑面積38689.76m2,其中地下面積4813.12m2。地下一層,地上24 層,總高度92.4m,建筑采用框架結構。
主樓地下室總長78.20m,總寬67.4m,層高5.7m,基礎形式為樁基承臺,C40 底板500mm 厚、承臺1500mm 厚,地下室外墻板厚400m,頂板厚250m。地下室均采用p6 抗滲混凝土。外墻水平配筋為雙層Φ16@150,配筋率為0.56%。
本工程選用P·O42.5R 普通硅酸鹽水泥,標準稠度為28.4%,細度為0.6%,設計水泥用量410kg/m3,實際用量430kg/m3。
由于本工程地下室混凝土澆筑后外側墻板底部約束力較大,加上混凝土溫度變形和收縮變形而導致混凝土出現裂縫,故需加強對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澆筑振搗等施工技術等方面的控制。
首先,材料方面。在保證混凝土設計齡期強度的前提下,該工程堅持了盡量減少水泥用量、水灰比、砂率,降低水化熱等原則。本工程選用中砂,減少了水泥用量和用水量,提高了混凝土的和易性,有利于混凝土的抗裂。側板所用砂細度模數2.7II 區中砂,底板細度模數2.9II區中砂,符合要求。混凝土砂率為40%。石子采用的是連續級配石灰巖碎石,粒徑為5~31.5mm,含泥量底板為0.6%,側墻為0.7%,均符合要求且性能良好。選用二級粉煤灰作為摻合料,摻量為43kg/m3,可使混凝土的水化熱進一步降低。
其次,施工方面。本工程留設兩條后澆帶,后澆帶貫通底板、側墻及頂板,寬度均為800mm。地下室混凝土澆筑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按底板、混凝土柱、側墻的順序澆筑。第二階段澆筑側墻、頂板及梁。澆筑前處理好施工縫:清理表面雜質,鑿毛表面,澆水沖洗后加漿,再澆筑?;炷恋恼駬v使用5 臺棒式振搗器,在澆注斜面上連續振搗。在混凝土初凝前,在表面用平板振動器進行了二次振搗。并在混凝土終凝前再進行二次抹壓。
此外,本工程地下室基礎混凝土澆筑量就達2500m3。為此,施工現場準備了兩臺泵車,以中央后澆帶為界,東西分區同步澆筑。同時,多臺運料車不間斷供應混凝土,盡最大可能縮短混凝土出料時間。
最后,養護方面。地下室底板澆筑完畢,用濕草墊覆蓋養護。在春節假期無工人時,施工單位決定將墻體、頂板及梁不拆模覆蓋草墊保溫。復工后,施工方每天使用噴淋器進行潮濕養護地下室混凝土。
經過數次現場勘查及實驗,該地下室工程混凝土結構外觀、強度等方面均符合要求,證明裂縫的控制措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結構上某些部位出現裂縫。
首先,底板某些部位出現龜裂狀的微小裂縫,對結構并無影響,可以忽略。其次,在南北墻體內側發現裂縫。南側內墻體裂縫數量較多,裂縫斜交于長度方向,自頂板往下間隔數米分布,寬度小于0.2mm。北側內墻較少。經現場專業人員分析,此裂縫屬于淺表性裂縫,產生原因主要是澆筑后潮濕養護不到位,墻體收縮變形,但對結構使用功能及安全性影響不大。
控制地下室混凝土工程裂縫是一項綜合性的課題,它涉及工程從設計到竣工的各個環節,但它又是有規律、有重點的。本文從構造、材料、施工、養護四個環節提出了地下室混凝土裂縫的控制措施,結合實際工程實例,證明提出的裂縫綜合控制技術是有效的。
[1]王波.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探索與實踐[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3.5.
[2]杜文天.大型地下室裂縫產生機理分析及處理措施探討[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0.12.
[3]王新虎.大體積混凝土的溫度控制及施工工藝研究[D].北京:中國石油大學,2011.5.
[4]秦昉.水泥混凝土投料攪拌工藝及其影響試驗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