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晶
課堂是教師的也是學生的,但歸根結底是學生的。英語是一門語言,運用才是目的。《小學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學習是掌握、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在語言實踐、語言知識的積累過程中,集思廣益肯定是勝過“單槍匹馬”的。它凸顯了小組合作的重要性。同學之間你一言我一語,互問互答,用英語表達情感,使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創新能力。那么,如何進行小組活動才是有效的,繼而達到高效呢?
一、要關注“group work”的形式,激發學生求知欲
沒有哪一種分組方式適合于所有的教學活動,小組活動的形式要基于對相應分組形式優、缺點的客觀分析,在尊重學生個性需求的基礎上,針對具體的教學目標而定。如:pair work(兩兩對話,兩兩問答討論,兩兩檢測),多人角色朗讀、表演等。通過形式的改變讓學生的自主性、求知欲達到最大化。
二、要關注過程——聚焦課堂,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
走進小學英語課堂,創設情境,小組學習,課件動畫似乎成為了一種時尚。課堂上熱熱鬧鬧,氣氛活躍,但熱鬧后我們要冷靜思考:這些形式與熱鬧究竟是錦上添花還是畫蛇添足呢?此時我們要問問自己:活動的目的是什么?活動的內容是什么?活動是怎樣進行的,是不是每個學生都參與交流了呢?因此,如何提高小組活動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課堂實踐我總結了一些自己的意見。
(一)分組是合作學習的基礎
我認為英語學科的分組相比較語、數學科更加自由、寬松,因為他們的目的旨在進行語言交流。個人比較喜歡根據座位就近原則進行分組,如“秧田式”的四人小組、自然座位式或同桌的兩人組成一個合作學習小組。分組后教師可做適當調整,使每個小組有一個“指揮”者,根據教師的任務劃分組內人員角色、任務,起到一個調度的作用。其優點是隨機進行,節省時間。
(二)確定活動內容及目的
對于活動內容的選擇,我們要扣緊教學目標,創造性地選擇那些傳統的教學無法克服的、難以講解的內容,內容要活潑生動,于學生學習倦怠處去活動。同時,盡量避免無論問題或內容難易都選擇小組活動的方式,因為有些問題或內容沒有任何討論和交流的價值,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對于活動的目的除了訓練課本基本要求的語言知識,對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對語言的創新運用也是大有幫助的。例如,在三年級英語My Friend一文中,有些學生在全班面前羞于開口,但在小組中的朋友面前就比較放得開,更有信心。在Would you like a pie?一文中對于課文中的This is for you的運用,學生可以自主加入想給的東西,如this rubber /hot dog/ cake/egg is for you等,在教師的引導下懂得感謝:thank you.部分學生也嘗試用Here you are去替換。這些都是在小組成員的互問互答、相互學習中獲得的新知識,既自然同時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創新能力。
(三)活動中正確的引導很必要
首先,引導小組正確預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例如,在三年級Is this your pencil?一課中,小組是這樣預習的:
S1:Hello, good morning.
S2:Good morning.What,s this? ?Its nice!
S3:How nice!It is a rubber,I think.
S4:That is a box.
S1:No,it,s a ruler.
在這樣的預習中,學生知道了先打招呼,知道了贊揚,對于第四課的贊揚How beautiful起到了一定的鋪墊作用。
其次,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程中的活動,教給學生合作技能。如小組對話表演法。通過組內人員分角色表演課文內容,模仿任務內容語音語調有趣而不枯燥。以三年級新英語教材中cartoon部分中的Sam,Bobby”為例,學生很樂意去扮演他們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學習組內人員好的語音語調。
再次,在鞏固練習階段引導學生互幫互助,發展學生的自主能力:相互檢查(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合作練習(小組內的成員在學習成績、認知水平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可以通過互幫互助或“找師傅”的形式,在練習鞏固的過程中共同完成,共同進步,理解好的加深印象,基礎差的進一步學習)。
當然,以上的活動是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點撥的。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合作需要。小學生年齡小,自主能力差,采取合作學習形式時,需要教師精心組織,避免學生在互相爭執及拖延中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
三、關注活動評價,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滿足感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根深地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否能滿足這種需要,主要通過教師的評價和同學的贊賞來體現。
教師可以在課件設計的練習中,通過符號、聲音、文字等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每當學生答對時,電腦屏幕上就會出現教師的“笑臉”及“very good”或者是一陣熱烈的掌聲;學生答錯時,電腦就會發出一種奇怪的聲音,還會鼓勵學生“try it again”“不要泄氣”“再試試”等。例如,在教學顏色一課的鞏固練習時,我通過電腦設計顏色各異的種子。讓學生按顏色選種子,如果選錯了,地面上就會出現一個怪物說“種子被我吃掉了,請再試一次”;如果對了就會長出那種顏色的花朵,并發出“very good”的聲音。這樣的評價,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一個成功者,從而有興趣去學習,自覺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另外,學生在小組中也可以通過獲得星星的數量來進行相互評價,以體現在小組活動中的表現。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獲得小組成員的肯定來獲得滿足感,樹立在小組中的高大形象。
四、結語
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有效推動了英語課堂更積極高效。
參考文獻:
曾令格,禹明.小學英語教學活動設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