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偉,程紹鉑,胡 琳,李淑杰
(1.長春凈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土地收購儲備中心,長春 130020;2.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合肥 230601;3.大連市國土資源和房屋局,遼寧 大連 160024;4.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長春 130061)
土地資源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載體,是支持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我國目前仍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土地資源需求巨大,耕地資源嚴重不足,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約與否直接影響其他類型的土地利用,如當城市土地利用粗放式,就會占用城市周邊的土地作為新的發展空間,往往占用了大量的耕地。
國外早期土地利用理論主要關注土地作為生產要素在經濟活動中所體現出的特征和經濟規律,地租理論、邊際報酬遞減理論、區位理論分別提出了土地作為生產要素參與經濟活動的數量和空間最優配置規律,這些理論為土地合理集約利用奠定了理論基礎。我國學者近代的科學研究起步較晚,《土地基本術語》(GB/T19231-2003)將土地利用集約度表達為生產過程中,單位面積土地上投放的資本和勞動的數量。我國學者李秀彬等將土地利用集約度定義為“單位時間單位土地面積上非土地投入的數量”。土地利用集約主要是從經濟學上,特別是農業經濟學來定義的。主要考慮了土地上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通過不斷的增加投入來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度。
城市用地通常比農業用地集約度更高,因為相對于農業用地,城市土地所承載的人類活動強度高。城市中人們的日?;顒映私洕a活動,還有消費、休閑、娛樂等非生產性活動。因此,城市土地利用集約水平應該是單位土地面積上承載人類生產性活動和非生產性活動的總量??蓮娜祟惖纳a性活動量和非生產性活動量兩個方面來進行描述和評價。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度,也可以稱作市地利用集約度,測度模型(見公式(1))。

式中:LUI,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度,單位:億元 /km2;EU,生產性活動經濟量,單位:億元;HA,非生產性活動量,單位:億元;A,城市土地面積,單位km2。
那么EU就可以用城市土地所產生的GDP來表示;HA可以采用城市人口生活性消費總額來代替;用城市建成區面積表示城市土地面積。因此,上述公式(1)可以寫成:

式中:LUI,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度,單位:億元 /km2;NA,經濟產出,單位:億元;P,城市人口,單位:人;C,人均生活性消費額,單位,元;A,城市建成區面積,單位km2。
1.城市土地利用集約水平測算。對20世紀90年代初467個城市的相關數據進行了收集整理(數據來自1991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最終獲得了344個城市有效數據,123個城市缺少數據。按照公式(2)計算,344個城市LUI平均值為0.69億元/km2,方差為0.24。
2.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度相關性分析。計算LUI與人均用地面積、城市人口規模、城市建成區規模和城市化水平的相關性系數,結果分別為-0.43、0.29、0.15、0.02。從相關性分析可知,LUI與人均用地面積表現很強的負相關性,表明人均用地面積越小,LUI越高,也就是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約化水平越高。LUI與城市人口規模表現出良好的正相關性,表明人口的積聚會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約化水平。這是因為人口的積聚會一方面會提高城市公共設施的使用效率,使原來同樣面積的土地承載更多的人口。另一方面會促使技術更新,這樣會出現節約土地的結果。LUI與城市建成區規模表現為較差的相關性。LUI與城市化水平表現為不具有相關性。
1.按人均用地標準分析。按照我國城市用地標準,分組統計(見表1)。結果表明,LUI的排序是Ⅰ級>Ⅱ級>Ⅲ級>Ⅳ級>Ⅴ級>Ⅵ級。通過分析,人均用地標準越低,LUI的數據越高,可見人均用地標準是影響城市土地利用集約水平的關鍵因素。人均用地標準低于90平方米/人的城市均表現為較好的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大于90平方米/人的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較低。建議在城市發展中,要嚴格控制人均用地標準。否則,城市將走向粗放式發展道路,這樣發展方式是以蠶食城市周邊土地(主要為耕地)為代價的。

表1 按人均用地標準分類
2.按城市規模分析。按照我國城市規模劃分標準,分組統計(見表2)。結果表明,LUI的排序是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小城市,其中特大城市、大城市與中等城市的LUI均大全國LUI的平均水平。這樣的排序與城市平均人均用地面積也呈現是相對的一致性。小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不夠,這也表明小城市在城市化進程中有更多的潛力可以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而不是像大城市以擴張來接納新來人口。中等城市與大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尚可,但是平均人均用地面積也超過90平方米/人。特大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很好,其平均人均用地面積也很低。

表2 按城市規模分類
1990年數據的研究結果表明,人均用地標準是決定城市土地利用集約水平的關鍵因素。分析過去有助于了解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發展路徑,并對現在及未來的城市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本文建議:(1)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大、中、小城市應協調發展,逐步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并重點提高小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2)在城市集約化發展建設中,要嚴格控制人均建設用地標準,考慮到我國實際,控制標準在90平方米/人以下較為合理。
[1][美]伊利,莫爾豪斯.土地經濟學原理[M].滕維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土地基本術語GB/T 19231-2003[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
[3]李秀彬,朱會義,等,土地利用集約度的測度方法[J].地理科學進展,2008,(6).
[4][美]雷利·巴洛維.土地資源經濟學[M].谷樹忠,譯.北京: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989.
[5]周一星.城市地理學[M].北京:商務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