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芳
2015年是中國“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環保政策集中爆發的一年,環保產業將迎來又一個發展的高潮期。相關各方都在期待著政策落地帶來的紅利,能釋放更多資源與市場空間,從而調整布局與投入,以期在環保產業勞有所得,投有所獲。
那么,新的增長點會出現在哪些細分市場領域?環保企業將面臨哪些機遇與風險?如何應對?環境領域專家和環保企業負責人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表示,“在勞動、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中,只有環境要素不是由市場來決定,解決環境問題必須依靠制度。”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政策研究與信息部副主任王政表示:“節能環保產業是一個政策導向性很強的產業,因此,環保產業的發展機遇,與國家大政方針密切相關,與整個工業化、城鎮化的進度,以及環境保護的重點息息相連。”
2015年,一系列與環保相關的法律法規即將出臺。從2011年啟動修法、歷經四審稿才最后一錘定音的新環保法,新環保法已于2015年1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新環保法將對環境污染者嚴管重罰。此外,官員的政績與環保業績掛鉤,各地都出臺了加強環保執法的具體措施。即將出臺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以及當前熱議的環保PPP模式、《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指導意見》等政策法規內容、執行情況都成為環保企業重點關注的對象。
這使得多家環保排放不達標企業倍感壓力,與此同時,環保企業也瞄準這個巨大的商機。
這個市場空間到底有多大?
2014年11月25 日,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在全國環保系統規劃財務工作會議上公開表示,大氣、水和土壤三大環保行動計劃投資需求將超過6萬億。中央財政供給的三大環保行動計劃投資與測算需求差距很大,引入市場化環保投融資機制的需求十分迫切。
根據專家和專業機構的預估,氣和水仍然是兩個投資的重點。
有證券機構分析認為,目前國家已經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煤炭使用對全國空氣PM2.5濃度的貢獻總體在61%左右,向低碳經濟的轉變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煤炭的高效清潔利用,因此,煤的低碳清潔利用依然是環保產業的潛力投資方向。
堪稱史上最嚴環保法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呼之欲出,按照環保部相關人士透露的消息,總投資預計超過2萬億元,高于大氣的1.7萬億元。這一利好消息必將加速中國污水處理市場的空間釋放,尤其是工業污染源市場。水價改革穩步推進,水權交易啟動開始提上議程。在行業改革的同時,傳統水務運營類企業改革、轉型也日漸展開,帶來新空間。從區域上講,水務市場空間也將進一步由城市、縣城向建制鎮等地方擴展。

相比于水和大氣,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顯得滯后許多。基礎的東西還欠缺很多,比如盈利機制、價格機制還都沒理順,王政對于2015年的土壤修復產業并不是十分看好。
中節能大地環境修復有限公司董事長、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博士畢業,同時擔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土壤與地下水專業委員會委員的胡清認為:我國土壤修復項目真正的市場份額只有20幾個億,這與專家的預測形成天壤之別。與一個成型行業所應有的成熟市場相差甚遠。政策和標準的缺失成為制約它快速發展的最大瓶頸;缺乏前期規劃,造成目前土壤修復市場很多是被動的救急式治理;缺乏統一的技術導則和行業標準以及人才,也制約著這一產業的發展。2017年有望出臺的《土壤環境保護法》,將成為打破這一局面,令產業快速增長的時機。
此外,隨著再生資源產業政策、法規的健全,再生資源產業將擁有巨大長期的增長空間。
而與環保相關技術和投融資等服務行業,也將借著環保行業的春風,順勢而上。
2015年底前,各地環保大檢查將展開,目前各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要啟動污染物來源解析工作,環保監測在煙氣監測、水質監測、重金屬監測、土壤監測方面具有持續的增長動力。這無疑將促進環境監測設備的加速安裝,智能化管理系統的應用,更長遠來看,“智慧環保”或是新方向。
面對國內污染治理各細分領域市場的次第打開,各細分市場的快速發展,市場格局也在發生快速變化,企業的專業競爭力及綜合實力都需快速提升。
作為中國目前唯一一家在國內和海外均擁有上市公司的環境企業,桑德集團有限公司對環保市場的冷暖把握更為直接,桑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文一波認為:2015年,環保企業、客戶、政府等之間的關系將進一步發生變化。環保產業將加速產業升級,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等構建的智慧環保體系將逐步鋪開。并購行為將越來越頻繁,平臺型企業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
與此同時,國外企業則憑借高端的技術進入中國的環保領域。例如杜邦公司依靠其在清潔產業的技術優勢,向中國客戶提供技術許可、工程設計、專有設備、開車服務等咨詢業務。
中國環保產業還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總體規模相對還很小,其邊界和內涵仍在不斷延伸和豐富。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環保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直接貢獻將由小變大,逐漸成為改善經濟運行質量、促進經濟增長、提高經濟技術檔次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