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銀銓
南宋宮泉 “正始千秋”再說
何銀銓
今所刋 “正始千秋”兩泉,出土于1993年杭城古御河東岸清泰街凝海巷一土阜。據所處環境地貌揣度,古時曾建過府第豪宅,為杭城泉友裘先生偶得。杭城雖說發現過多次南宋宮泉,然而同處同時發現同文一對只此一例,可謂泉界幸事。此類宮泉雖非正用品,然所鑄畢竟有限,傳至今日,已是鳳毛麟角,向為藏家艷羨。就此筆者附加淺說,聊志感想。
兩泉均為銀質平泉型。其一:泉身呈微黃,系銀質鎏金,徑21.5、穿4.4、厚1.3mm,重4.45g。惜初獲得者缺乏古錢常識,欲探是否金質,以硬物錘之,致使珍泉面目損傷甚重,遂成憾事。其二:銀質,通體銀白少垢,鑄作精工,字郭挺拔,錢文眉清目秀,纖而不弱,見是品方知前品廬山真面目。徑22、穿4.2、厚1.5mm,重3.9g。南宋宮泉,已知有年號,宮名,生辰,喜慶,吉語,而此泉別樹一幟,書曰正始千秋。査史料,曾有以 “正始”為年號的,一:三國曹魏,齊王曹芳于公元240—248年,共享九年。二:十六國北燕天王高云,于公元407—409,前后用了三年。三:南北朝北魏宣武帝元恪,于公元504—507年,共享四年。但觀今之正始銀泉,無論是形制,還是錢文書寫,與上三個年號是沒有關系的。成書于公元六世紀初的 《昭明文選》中有論述 “正始”二字者,《文選·卜商毛詩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唐人劉良注:“正始之道,謂正王道之始也。”

靖康之變,趙構南渡,后偏安杭州,開南宋一朝之帝,可謂始也。宰相汪伯彥 《中興日歷》記錄建炎之事,中有耿南仲議曰:“王者即位,探一元之意,以正本始......。”①尚書右丞,中書侍郎朱勝非上疏云:“……陛下即位,宜一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義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則可以攘卻四夷,紹復大業矣。”②趙構在紹興元年制一玉璽文曰 “大宋受命中興之寶。”③上述史載,均與錢文先后呼應。
然南渡初,高宗東西奔疲居無定處,惶惶不可終日。直到紹興八年才定都臨安府。十一年,與金朝訂下 “紹興和議”,割地賠銀,稱臣納貢④。從此,自認為天下太平,再不思圖復,茍安一隅。置中原百姓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而不顧,卻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雖有金邦之 “黃雀在后”,仍歌舞升平,效仿宋太祖之制,大搞大朝慶禮,“以眀天子之尊”⑤。史載紹興十五年正月,“御大慶殿初行大朝會禮”⑥。設黃麾大仗五千余人,登歌宮,架樂舞,國家大慶,四方來賀⑦。典禮隆重,非同一般。筆者揣度,高宗在此大典之中,必循前朝有制作紀念性的宮錢之慣例。為彰顯 “正王道之始”,開爐鼓鑄 “正始千秋”宮泉,祈求江山萬代,用以分賞賜贈公卿大臣,以示慶賀。故此,筆者以為 “正始千秋”銀質宮泉,是宋高宗趙構紹興十五年 (1145)大朝會禮慶典時所鑄。
以上管見,請方家同好斧正。
注釋:
① 羅伯昭:《建炎改元始末》,《泉帀》第十七期三頁。
② 《宋史·列傳》卷一二一,朱勝非。
③ 《宋史·輿服志》卷一百七 《輿服六》。
④ 鄭天挺、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9月,宋史冊315頁。
⑤ ⑥ ⑦ 《宋史》巻一百十六 《禮志》第六十九,大朝會禮。
(責任編輯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