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萍 李衛君 陳穎 馬利平
【摘要】目的 討論風險預防為主導的護理干預對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的影響。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6月期間,采取隨機分組的方法,對182例行PCI的患者(對照組)采用規范化的常規護理;針對該護理中易出現的不良事件,在進一步改進護理服務措施基礎上強化風險控制與預防,實施心理教育,強化術前、術中、術后護理,定期用藥、抗凝藥應用,觀察穿刺部位有無出血、心電監護有無心律失常,心功能監測、觀察尿量、持續血壓監測,熟練配合醫生等護理干預,使188例行該術的患者(試驗組)其護理并發癥得到有效控制。結果 試驗組出現并發癥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加大患者行PCI的護理風險防范,改進和完善護理服務方式,可有效減少PCI術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護理風險預防;護理不良事件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isk preven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menstruation 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 (PCI) in patients with skin care the effect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12 and June 2014, adopt random grouping Method, the adoption (control group) 18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CI of standardization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Liable to occur on the nursing adverse events,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improve the nursing servic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risk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Key words】Percutaneous 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al Therapy;Nursing Risk Prevention;Nursing Adverse Events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目前已在臨床廣泛應用,為無數患者生命的救治及身體康復發揮了重要作用。手術中各種大管徑導管、血管鞘的應用及圍手術期抗凝藥的使用、手術后病人制動等,使冠狀動脈介入診療術所致的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增加。如何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以及尋找較好的診斷和治療護理措施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1]。本院按照優質護理服務要求,在不斷改進護理服務措施基礎上,加強對護理不良事件的控制與防范,通過對住院患者風險評估、加強護士培訓等方式,積極預防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取得一定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心內科行PCI的患者370 例。按照隨機分組的方法,將182 例患者設為對照組,其中男93 例,女89 例;年齡35~79歲;單支病變72 例,雙支病變73 例,三支病變20 例,左主干+三支病變17 例。188 例設為試驗組,其中男96 例,女92 例;年齡34~78 歲;單支病變75 例,雙支病變70 例,三支病變25 例,左主干+三支病變18 例。對照組經橈動脈途徑者112 例,股動脈途徑者70 例;試驗組經橈動脈途徑者114 例,經股動脈途
徑者74 例。兩組患者平均住院天數(5.0±2.6)d。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病程、血壓、血脂、血糖、介入入路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按介入治療護理常規進行護理及指導。①評估患者生命體征。②指導患者完善術前各項化驗及檢查。③觀察穿刺部位皮膚,橈動脈、股動脈搏動情況;碘過敏試驗。④做好術后心電、血壓監護,保持液路通暢;觀察術側肢體穿刺部位出血、血腫、皮膚溫度顏色、動脈搏動情況;鼓勵其飲水,以利造影劑排出;加強術后用藥指導。
試驗組實施以風險預防為主導的護理服務。為規避行PCI對老年患者帶來的不良反應,我們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服務措施,使試驗組患者不良護理事件得以控制或減少。①注重風險評估。造成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原因之一是對患者疾病及狀況評估不足和溝通不良[2]。②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通過講座、案例分析、晨會、崗前警示、不良事件應急演練等形式,對護理人員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以提高對護理不良事件的認識、防范和應急處理能力。③護理預防。防止壓迫沙袋移位:術后指導患者將患肢放松保持平直狀態,避免彎曲,并在專業護理人員協助下變動體位,拔出鞘管2 h后,應盡快調整臥位。術后12 h內每小時記錄神志、血壓、傷口滲出情況;觀察雙下肢皮膚顏色、溫度;觀察足背動脈搏動是否對稱,壓迫沙袋是否移位。避免皮膚損傷: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避免物理性刺激。嚴格執行交班制,及時發現患者皮膚的變化,對已有過敏癥狀的患者改用紗布包扎。經股動脈穿刺法行PCI術后以彈力繃帶3 M(美國3 M公司)8字形加壓固定包扎。由于腹股溝處皮膚薄且通氣性差,易發生過敏,輕者表現為皮膚發紅、瘙癢、皮疹,重者出現大小不等的水泡,可在完成加壓包扎后,將彈力繃帶兩端各松解2~3 cm以預防皮膚損傷的發生。預防皮下淤血:一般靜脈穿刺后按壓3~5 min即可,由于行PCI術后服用雙聯抗血小板的藥物,拔除靜脈穿刺針后,適當延長局部按壓時間,拔除靜脈留置針后一般按壓10 min。確保用藥安全。由于很多老人不能正確評價自己體力,對危險認識不足,什么事情都要親力親為。針對這一心理特點一方面加強健康教育,一方面在護士上予以勤問、勤巡、勤指導,以消除患者因怕麻煩別人而引起的安全隱患。同時重視對患者家屬及陪護人員的教育,共同實施護理干預。老年人記憶力減退,視力不清,用藥易出現誤服、重復服用、不按時服用的現象,為此,護理上需做到發藥到手,并親自督促患者服下,確保用藥安全。觀察兩組患者治療中護理不良事件(壓迫沙袋移位、皮膚損傷、皮下淤血、用藥安全)情況,統計發生次數。
1.3 統計學分析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3.0進行統計分析。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對照組為15.9%,試驗組發生率為2.1%,試驗組比對照組護理不良事件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次數比較(n=182,n)
組 別 壓迫沙袋移位 皮膚損傷 皮下淤血 用藥安全
對照組 10 8 6 5
試驗組 2 1 1 0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天數(5.0±2.6)d,在年齡、性別、病情、病程、血壓、血脂、血糖、介入入路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3 討 論
PCI治療是指采用經皮穿刺技術送入球囊導管或其他相關器械,解除冠狀動脈狹窄或梗阻,重建冠狀動脈血流的技術,即在經皮冠狀動脈成形術的基礎上將金屬支架置入冠脈病變處治療急性血管閉塞或明顯狹窄,降低經皮冠狀動脈成形術術后再狹窄的一種有效方法,已成為冠心病主要治療方法。但術后會發生一些難以預測的并發癥,因此術后的護理顯得尤為重要,直接關系到冠脈內支架置入的成功與否。護士有目標的、有預見性的為護理對象 提供優質服務的科學方法,遵循先預防后治療的原則,可消除護理不良事件的隱患或一旦發生及時給予正確而有效的治療。隨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逐年增多及介入治療的普及,其行PCI的護理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改善老年患者穿刺側肢體的制動,增加其體位舒適度,防止壓迫沙袋的移位;嚴格執行皮膚交班制度,降低患者的皮膚損害;靜脈穿刺針拔除后,適當延長局部按壓時間,以降低皮下淤血發生率;監督患者藥物服用情況,消除藥物服用的不安全性等護理防范措施,使試驗組護理不良事件控制在2.1%,有效減少了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護理工作變得更主動、更系統化。綜上所述,通過實施以風險預防為主導的護理服務及對護理服務方法的不斷改進,護理人員安全防范意識大為提高,完善的術前準備和術后細心周到的護理有效地避免和減少了不良事件及并發癥的發生,確保行PCI 患者的治療安全。
參考文獻
[1] 楊慧敏,趙 瑩.冠心病介入診療術血管并發癥的護理25例[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4):5-6.
[2] 楊 莘,王 祥,邵文利,等.335起護理不良事件分析與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2):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