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
【摘要】目的 探討心腦血管病對高血壓病中醫辯證分型的影響,為疾病防治提供經驗借鑒。方法 篩選高血壓病住院患者280例,就不同證型發病前、后合并心腦血管病比重進行對比。結果 不同證型發病前合并心腦血管比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肝火上亢發病率最高20.73%,再次為陰虛陽亢17.81%,再次為痰濕壅盛14.29%;不同證型高血壓發病后合并心腦血管病比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陰虛陽亢型并發率最高為20.55%,再次為肝火亢盛型19.51%,再次為痰濕壅盛型14.29%;不同證型整個病程合并心血管壁、腦血管病比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肝火亢盛型腦血管病發病率最高17.80%,陰性陽亢型心血管病發病率最高35.61%。結論 心腦血管病與高血壓存在相互促進關系,原發心腦血管病直接影響高血壓病中醫辯證分型,心血管病、腦血管病與證型密切相關。
【關鍵詞】高血壓;心腦血管病;中醫辨證分型
【中圖分類號】R54 【文獻標識碼】B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據估計全國高血壓患者已超2億人。辨證分型是中醫重要理論,是開展疾病治療的基礎,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病高危因素,探討心腦血管病對高血壓病中醫證型的影響,有助于及早篩選合并癥,為治療提供依據,對于心腦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就此進行探討[1]。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連續收集2011年3月~2013年1月,我院住院高血壓病患者280例,其中男121例,女159例,年齡32~89歲,平均(68.2±10.1)歲,病程1個月~30年。納入標準:①參照《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版)確診;②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辯證分型[2]。
1.2 方法
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一般資料,如:年齡、性別、病程等,中醫辨證分型均由經驗豐富、年資5年以上主任醫師完成。
1.3 統計學處理
數據均應用SPSS18.0軟件處理,“x±s”表示計量資料,以數(n)與率(%)表示計數資料,多組間比較采用假定方差齊次性LED分析,兩兩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發病前心腦血管病對證型影響
LED分析,(P=0.01),不同證型發病前合并心腦血管比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肝火上亢最高,再次為陰虛陽亢,再次為痰濕壅盛(見表1)。
表1 不同證型高血壓發病前合并心腦血管病比重
發病前
合并心
腦血管病 陰虛陽亢型 肝火亢盛型 痰濕壅盛型 陰陽兩虛型 瘀血阻絡型 其它
證型 合計
是 13 17 7 4 3 0 44
否 60 65 42 34 29 6 236
合計 73 82 49 38 32 6 280
2.2 高血壓發病后合并腦血管病
LED分析,(P=0.10),不同證型高血壓發病后合并心腦血管病比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最高為陰虛陽亢型,再次為肝火亢盛型,再次為痰濕壅盛型(見表2)。
表2 不同證型發病后合并心腦血管病比重對比
發病后
合并心
腦血管病 陰虛陽亢型 肝火亢盛型 痰濕壅盛型 陰陽兩虛型 瘀血阻絡型 其它證型 合計
是 15 16 7 4 3 0 45
否 58 66 42 34 29 6 235
合計 73 82 49 38 32 6 280
2.3 不同證型整個病程合并心腦血管病比重對比
LED分析,(P=0.00),不同證型整個病程合并心血管壁、腦血管病比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肝火亢盛型腦血管病發病率最高,陰性陽亢型心血管病發病率最高(見表3)。
表3 不同證型整個病程合并心血管病、腦血管病比重對比
合并癥 陰虛陽亢型 肝火亢盛型 痰濕壅盛型 陰陽兩虛型 瘀血阻絡型 其它
證型 合計
心血管病 26 20 12 7 1 0 66
腦血管病 2 13 2 1 5 0 23
否 45 49 35 30 26 6 191
合計 73 82 49 38 32 6 280
3 討 論
中醫并無關于“高血壓病”記載,據臨床表現,其應為中醫“眩暈”、“頭痛”范疇。中醫注重辯證論治,治療高血壓療效已得到肯定。中醫認為高血壓病因病機主要包括:①肝陽亢盛;②腎氣虧虛,腦髓失充;③脾虛濕盛;④瘀血停滯等。關于高血壓不同證型比重研究較多,但不同地域間結果存在較大差異,也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3]。
高血壓病可致多種靶器官損害,可致多種并發癥其中又以心腦血管最為突出,關于證型病機研究較多,證實不同證型生理、病理表現存在一定差異[3-4]。主要方向為:①動態血壓與證型;②超聲心動與證型;③頸動脈和顱腦血管超聲與證型。
本次研究中,不同證型發病后合并心腦血管病比重差異不顯著(P>0.05),這可能與納入樣本量不足有關,當然更可能為住院患者高血壓病情較重、并發風險均較高、差異較小所致。
綜上所述:心腦血管病與高血壓存在相互促進關系,原發心腦血管病直接影響高血壓病中醫辯證分型,心血管病、腦血管病與證型密切相關。
參考文獻
[1] 王 階,熊興江,張蘭鳳.病證結合模式及臨床運用探索[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3):297-298.
[2]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3] 衷敬柏.基于醫家經驗的高血壓病中醫病名病因病機與證候研究[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4(12):843-845.
[4] 谷萬里,史載祥,余云旭,等.原發性高血壓的中醫證型特征[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0,8(9):84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