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老師的四個方面的品質,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本文從總書記提出的四個方面進行詳細撰述,分析了如何從四個方面成長為一個“四有”好教師。
【關鍵詞】“四有”教師;踐行;方法
今年第三十個教師節,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師范大學視察,與師生座談,并發表重要講話,號召廣大教師要做一名好老師。總書記詳細闡述了好老師的四個方面的品質,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認真學習總書記講話精神,爭做“四有”好教師,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光榮使命和義不容辭的職責。
一、有理想信念:點亮自己,引燃學生
理想信念是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人們對自身、國家未來發展所持有的堅定態度,是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反映。人的心中一旦確立崇高的理想,就會激發出強烈責任感,產生改造現實、驅動人生奮發的強大精神動力。教師作為思想靈魂的塑造者,理應樹立崇高教育理想,追夢教育人生。
然而,現實教育有種種難言之隱,教師職業倦怠已經成為這種難言之隱的顯性表現。種種教育不理想讓教師身心俱疲,我們在妄自菲薄中一點點渲染了教師“職業倦怠感”,淡漠了教師使命。李鎮西老師在《重建教育理想》一文中說:我們曾經經歷一個奢談理想的時代。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季節,我們期望用“精神變物質”,我們正在經歷一個恥談理想的時代,對假崇高的消解,使人民開始躲避崇高,對偽圣化的厭惡,使人們開始“拒絕理想”。我們的教育正在功利化、庸俗化。每一位教育者都在詛咒現在的教育,但每一位教育者都在助紂為虐!
二、有道德情操:關照自己,涵養學生
古人云:“蓬生于麻,不扶而直。”這足以說明環境對教育的影響。立德樹人,樹人先正己。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操守,堅守符合教師特點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這既是教育對社會的道德義務,也是教師對自身精神生命的關照。
在信息高度發達的自媒體時代,任何一個敏感事件都會被無限放大,少數教育領域的“教師不道德”現象經過媒體的發酵,不斷透支著人們對教育的信任,透支著人們對教師群體的良好認知。“君子之德如風,小人之德如草,風吹草偃”,教師只有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為學生培育一個如沐春風的教育環境,才能產生春風化雨的育人效果。
三、有扎實學識:積養學風,浸潤學生
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到了攻堅階段,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對教師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教師,要有扎實學識,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學習,過去常講,教師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現在看來是遠遠不夠的。“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必須終身學習,使大腦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不斷篩濾舊知,增進新知,積淀學養,才能使教育高屋建瓴,使教學游刃有余。
葉瀾教授說:“如果一個教師缺少智慧,就缺失尊嚴!” 真正的教育智慧來自于實踐,教師實踐是教師智慧生長的沃土。教師不僅要學習新的教育理論,牢固樹立改革創新意識,還要積極投身教育改革實踐,在實踐中感悟、反思,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打鐵還需自身硬,扎實的學識是教師的基本素質,學生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老師沒有學識。我們一定要勤勉篤學,刻苦鉆研,踐行先進的教改理念,練就過硬的教學能力,以啟迪學生,授人以漁。
四、有仁愛之心:培育師愛,激發生愛
教育是“仁而愛人”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而,好教師應該是仁師。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有可能教育孩子。”全國優秀班主任高金英老師主張,“教師要做孩子生命中的貴人”,她主張教師要用人格魅力影響學生,這種“陽光的味道”是必不可少的。
學者錢理群認為,我國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中,最根本的是教育精神價值的失落。教育的總目的本質上屬于價值范疇,因而具有強烈的人文性,它必須高度關注人的發展、完善人的幸福,這應成為教育的理想和信仰。教師的仁愛之心包括教師的愛心、耐心和寬容心。之所以要強化愛心,是因為如果沒有師愛,我們的教育就不能成為“人”的教育。之所以要強化教師的耐心是因為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春風化雨的教育效果必定是無痕的。之所以要強化教師的寬容心,是因為“寬容一個人的過去,就會拯救一個人的靈魂”,孩子有犯錯誤的權利,因為他們是成長中的人,是在問題中成長的人。好教師要善于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教師的愛又砥礪學生懂得愛、分享愛、踐行愛,教師以自身的豐富和高貴,將重拾教育的精神價值。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在我國深化教育改革的關鍵時期,習總書記的“四有”好老師標準,喚醒了教師的責任擔當,明確了新課改前進的方向,我們應努力踐行,不斷錘煉行走姿態,豐盈教育人生,爭做不辱時代使命、無悔教育人生的“中國好教師”。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黃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