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逸吟
儀封人說“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而在幾千年后的今天,木鐸之聲將再次響起……
任何一種文化核心部分是為理念,即傳統(tǒng)文化的最高層次。儒家作為一種理念,作為根植中國大陸兩千多年的理念,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卻遭到了一些曲解和批判,說其抑制人性,不利于科學科技的發(fā)展。殊不知孔子學說的提出有著時代局限性,且其后成為集權的工具,已與孔子本意背道而馳。如果說當今社會因為金錢、欲望、利益等因素引起人性冷漠,甚至被扭曲,那么,孔子的諄諄教誨就如同木鐸之聲,清脆而又尖利地刺破這陰霾,使社會、人心自有清明。
在我看來,孔子有著自己獨立個性與立身處世之道,有著常人無法觸及的高尚品德,有不似道家的“獨善其身”。孔子是平易近人的,他致力于教育事業(yè),誨人不倦,為仁義禮學的普及奉獻了一生。
孔子是人,而不是圣。他“辭人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讓門外人知道自己是故意不見,這豈不像任性的孩童撅著嘴說“就是不理你”嗎?這是可愛的孔子。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孔子的學生對孔子的行為不滿,孔子馬上發(fā)誓說:“如果我做錯了,上天都將厭棄我!”這是率直的孔子。
孔老夫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是安貧樂道,知足常樂的孔子。
當冉仲生病、顏淵去世時,“斯人已而又斯疾也”與“天喪予!”的悲痛呼聲和對命運無常的感嘆,讓我們看到真性情的孔子,我們仿佛與孔子共悲傷。
“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是孔子面對隱士的詰問而發(fā)出的感嘆,其實真正了解孔子的正是這些隱士,天下無道則隱,才是最好的選擇。我們仿佛看到一道背影“知其不可而為之”,有些落寂卻又堅定的走向社會的渡口。
正是如此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老人,他的諄諄教誨在幾千年后的今天依然鮮活有力,像千年松柏的樹梢上那葉子的“沙沙”聲,清晰而不絕地回響在蔚藍的天空中……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可以說是孔子學說的核心。孔子的學說從來就沒有壓抑過人性,相反的卻非常重視人性的發(fā)展,站在人道主義與人文主義立場上,以求個性的全面發(fā)展,體現向善的力量。
孔子說人與人之間應“直”,即真性情,反對形應,以虛偽為恥。子曰:“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意為藏匿內心不喜,怨恨的情緒,卻依然與之交往,這是孔子以為恥的。聯想到之前轟動一時的復旦大學投毒案,不正是匿怨引起的后果?心中有怨應該說出來,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而不應以怨報怨,最后釀成悲劇。
再來講一下“信”,與人交則應“信”。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前者教我們要守信,而后者則強調朋友之間的信任,其實不僅是朋友間,人與人之間的信也是同樣重要,不可或缺的。正如史懷澤所說“我就認為敬畏別人的精神本質是不言而喻的。相識并不是說相互知道一切,而是相互愛和信賴,這個人相信另一個人。心靈也有其外衣,我們不應脫掉它。”
而反思當今社會,有許多人在與人交往時,總是試圖脫掉對方的心靈外衣,從而產生痛苦和異化,社會中的眾多不和諧就是由“與人交而不善”所導致的。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此。”孔子心中有非常明確的是非觀,他不偏不倚,這對現代人隨波逐流、混沌的價值觀有很好的警醒作用,將人生由被動轉為主動,掌握自己的人生。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君子不以言舉人”,即不因為一個人的言論就能選擇重用。例如現在許多競選只是選擇口才好的,這無疑是片面且不公平的。“不以人廢言”,如果說上一條還比較容易做到,那不因為自己不喜歡或此人曾經有不好的記錄,就否定其言論就很難做到了,有多少掌權者“以人廢言”,而自飲惡果,后悔莫及。
子曰:“鄉(xiāng)愿,德之賊也。”即社會上那些什么人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竊賊,人活著必須有自己的思想與立場。“鄉(xiāng)愿”可以說是某種意義上的助紂為虐,不僅自己活的會很累,更是成為社會公德的竊取者。馬丁·路德·金曾說:“歷史將記取的社會轉變的最大悲劇,不是壞人的喧囂,而是好人的沉默。”如此“好人”不如不要。我們每個人都應擁有向善的意愿與力量,將其作為我們生活的韁繩和方向,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安身立命,活出有價值的人生。
最后講一下教育,孔子可以說是平民教育的開創(chuàng)者,“有教無類”,我想優(yōu)秀的老師應該從孔子那里尋找智慧。現在有許多學校尤其是小學,時常舉辦一些尊孔儀式,或是一些表演,讓學生穿春秋時期的衣服,然后“之乎者也”,美其名曰進行儒家思想的教育與傳播。殊不知這不僅勞人傷財,而且更可能造成孩子們對孔子的曲解,這些流于形式的行為正是孔子所恥。老師只有用真性、真情、以身作則,“推己及人”,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教育箴言貫徹在平常生活教學中,才能讓儒家的思想潛移默化的浸入孩子們的心中并伴其成長,社會健康、和諧發(fā)展就不遠矣。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們將孔子學說定位于“理性開放的人文主義”,不同于道家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其積極的人生觀與鍥而不舍的精神一直在潛移默化的感染著我們。
幾千年過去了,期間出現了林林總總的學者、流派,其中不乏大成的道家、法家,而儒家能夠超越它們,自有其非凡之處。孔子之學不可丟,而如何傳承與發(fā)展正是我們要思考的。
木鐸之聲在幾千年后的今天將再次響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