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必須激發社會組織活力,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作為一種新型的現代社會組織,業主委員會的興起影響和重構了基層社會的政治生態和治理結構。從業委會的實際發展狀況來看,雖然已歷經二十多年,但仍然非常不夠理想。這與當前我國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治理、解放社會活力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為此,要更好推動和促進業委會組織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從以下方面著力改進:
轉變理念
對于政府部門而言,無論是建委業務主管部門,還是街道等基層政府,首先應當從觀念上、思想上和理念上正確認識和看待業委會組織的發展,對業委會進行“社會脫敏”。絕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一個“鬧事的麻煩制造者”。應當充分看到,業委會本身只是一個經濟財產型組織,主要在于監督物業公司,維護和保障業主共有權益。新型商品房小區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業委會的參與和治理。物業管理行業的健康高端發展,同樣離不開業委會強有力的監督和支持。
加強立法
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和物業管理行業的迅猛發展,迫切需要更為全面、系統和充分的法律制度供給。這就需要做好立法方面的頂層設計。從基本法層面,盡快賦予業主大會法人主體地位。可以從“社會組織法”或者“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法”等層面進行立法探索和設計。只有確立業主大會法人主體地位,業委會的存在和維系才會更加堅實牢固。同時,針對業主大會和業委會的法人治理結構設計應給予法律制度上的充分探索空間,使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和改進業主治理的效能。
重視扶持
由于社會建設的長期滯后,我國社會組織的發育和發展,仍處于一種比較脆弱的境況。對于業委會而言,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更需要政府的悉心呵護和照顧,特別是在政策扶持方面。比如,北京住建委推動成立的兩個民非組織:“首一業主大會輔導中心”和“幸福指針業主大會輔導中心”專門致力于服務各小區業主大會和業委會等相關方面的工作,并取得較好成效,值得借鑒和推廣。此外,探索和推進跨社區的業委會聯合組織的成立和規范發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強化監督
商品房小區本身蘊含巨大利益。當業委會負責管理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甚至過千萬的專項維修資金、公攤收益等龐大資產時,就很容易出現尋租腐敗的問題。這就需要切實加強對業委會的監督。要通過治理結構的設計,使得業委會的權力受到制約。比如,成立業主監事會,對業委會的日常行為進行監督;加強和完善居委會對業委會的監督和指導;定期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業委會負責經營和管理的共有財產進行財務審計;充分發揮廣大業主的積極參與和監督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