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定興
有一次,一位朋友聽說筆者是記者,有采訪的權力,馬上大呼“有錢途”,還急忙詢問生財之道,全然不提記者“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事。對此,筆者沒有過多解釋,只有“呵呵”了。
朋友得出這樣的結論緣于他的一次經歷。他們公司遭到客戶投訴,有被曝光的風險,最后找到記者平息了事件,當然為此破了點財。說起這件事,朋友語氣中流露出了自己的弱勢和無奈。
然而,如果你說記者是強勢群體,那么記者們估計也不答應。因為記者采訪吃閉門羹是常有的事,而且行使輿論監督時被打也屢見不鮮,這時,記者倒是感覺自己很弱勢,有關部門及作惡者太強勢。
其實,覺得自己弱勢的不僅僅是記者。在醫患關系中,患者覺得自己是弱勢的,而由于總有傷醫事件發生,醫生也覺得自己是弱勢的。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連中國建設銀行行長都說“銀行是弱勢群體”,引得總理李克強大笑。在前幾年的一個媒體問卷調查中,45.1%的黨政干部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而目前在從嚴治黨、從嚴治吏的大環境下,一些領導干部也感覺自己是高風險低收入的“弱勢群體”。
弱勢群體,主要是社會中一些生活困難、能力不足或被邊緣化、在勞動關系中處于弱勢的人,以此來看,記者、醫生、黨政干部顯然是令人艷羨的白領,不屬于弱勢群體。但是,為什么這么多人主動“示弱”呢?
一方面,從為人處世來講,即使自己是強勢的,也愿意說自己弱勢,這樣才不至于樹大招風,鋒芒畢露,蘊含著“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濁,以屈為伸”的生存哲學,而且,承認自己弱,更容易獲得大眾同情,即使做了錯事也好有客觀理由搪塞。以前出現小販刺死城管的新聞時,不少人認為小販是弱者而抱以同情,卻忽略了事實和法律本身。
另一方面,強勢還是弱勢是相對的,沒有最弱勢,只有更弱勢。這時的弱勢并非物質上的貧困,而是心理上的不平衡和無力感。比如黨政官員,同在一個單位、不同級別有差距;即使同一級別和職務,但由于分工不同,工作強度也不同,這樣一比較,一些人就覺得自己很弱勢。而當權力受寵時,手中權小或者無權者,就感到自己很弱勢,隨時都有被“吃掉”的危險。
現在,有更多人聲稱自己是“弱勢群體”,比如,警察、明星……這就不僅是心態的問題了,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源于權力的強大、規則的缺失以及道德的滑坡,于是,人一旦陷入生存、權利救濟困境,就變得弱勢起來。比如企業家,面對員工他們無疑是強勢的,但如果市場規則不公平,需要通過行賄才能辦成事,他們會覺得自己很弱勢,沒尊嚴,官員才強勢;官員本身應該是強勢的,但在政治生態惡劣的地方,下級在上級面前顯然很弱勢,難以平等對話;在醫患關系中,由于一些醫生喪失職業道德,存在過度治療、為了創收亂開藥、出了醫療事故推卸責任的問題,加上家屬的不冷靜及救濟渠道不暢通,矛盾不斷升級,這時,醫生和患者都覺得自己是弱勢的。
因此,當一個社會缺乏完善的規則,權力沒有關進制度的籠子,民權缺乏法律的護佑,那么,沒有一個群體能幸免于難,每個人都有一種被剝奪感,感覺自己是個弱者。唯一保護自己的辦法就是練就十八般武藝或者成為所謂的“人上人”。當風險來臨時,起碼能夠抵御一陣子,想想緩兵之計。
但是,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更加平等、公平的社會,在遇到麻煩時,不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而是有正當的渠道,以一種平和的方式解決。當然,這不僅需要健全的制度,還需要每個人遵守規則,敬畏法律;如果自己無法無天,公眾監督一下就渾身不自在,矯情地稱自己是弱勢群體,只會讓人產生“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質疑。
圖:陸小弟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