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林
一個喪夫,一個喪妻,命運多舛的老黃和曉梅走到一起,風雨前行12年。在五個孩子相繼成家立業、日子蒸蒸日上時,兩人緣盡了,婚離了。再婚又離婚引發的財產爭奪遠遠超出想象力……
“半路”夫妻,患難容易同富貴難
1998年2月,時年39歲的郝曉梅因丈夫打工時意外觸電身亡,獨自拉扯著最大15歲、最小10歲的三個孩子,僅靠10畝農田維持生計。1950年出生的黃立峰原是河北沙河市一家國企工人,妻子經營一家土特產商店,每月收取另一處門市租金,可謂經濟殷實。然而,1990年5月,妻子因一場大病拋下老黃和三個孩子駕鶴西去。
2002年3月,二人經人介紹相識,老黃同情曉梅孤兒寡母的艱辛,時而塞給她些零用錢;而曉梅常幫老黃洗衣服收拾家務,兩人的感情急劇升溫,不久便領取了結婚證。
面對家里陡增的四口人,老黃吃不消了:曉梅的三個孩子都在上學,每月的生活費不是小數目,老黃的大兒子剛結婚買了新房,二兒子和小女兒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老黃每月800元工資除了供全家吃喝外所剩無幾。為了讓家里寬裕些,老黃除了上班又兼職修路掙錢貼補家用。
郝曉梅和老黃的次子專心經營土特產商店。盡管曉梅吃苦耐勞,但因缺少經驗,年底時土特產商店已瀕臨“倒閉”。困境中,郝曉梅千方百計暢通土特產銷售渠道,頂著壓力將前夫的8萬元賠償金投進塑膠制品代銷中。由于準確把握市場脈搏,塑膠管銷售一空,商店漸漸地起死回生,成為門庭若市的旺鋪,不僅收回了8萬元投資,還盈余10萬元。
2005年秋天,老黃的次子準備結婚。曉梅親自布置婚房、縫制新被褥……因忙碌而吃不好睡不實的曉梅累并快樂著。老黃感念曉梅的好,拿出部分積蓄供曉梅小兒子學美容美發,后來又助他建養雞場……這對夫妻齊心協力贏得生意、家庭雙豐收。
一家人行進在幸福的大道上,殊不知不和諧的音符卻悄然而至。2008年3月,老黃與曉梅商量:“孩子們都大了,我和你該享福了,不如把土特產商店轉讓給二兒子吧?我有工資供你花銷……”曉梅想想也是:人生前四十年受苦受累,也該歇歇了。她點頭同意。但是,對于這筆21萬元轉讓費如何處置,兩人分歧嚴重:老黃要把這筆錢分給兒女,而曉梅執意留作養老。爭來爭去,最后,老黃的次子補給曉梅5萬元此事才算告一段落。
這之后,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可兩人的心卻越來越遠。曉梅小兒子結婚,老黃的禮錢有限,曉梅抱怨他:“我為你家付出這么多,你對我的孩子卻這么摳門……”而老黃很委屈:“我就那么多錢,盡力了!”兩人互不相讓,多年的感情出現了裂痕。2013年春節前夕,老黃到曉梅的老家過年,兩人調餃子餡時為10斤豬肉的去向翻了臉,老黃摔門而走。
調解協議,無法改變分居生活
兩個月后,不管老黃怎樣哀求,曉梅堅決住在兒子家不跟他回去。2013年4月初,怨氣未消的曉梅找到老黃的好友董海生評理。已是耄耋之年的董老叫來老黃,耐心傾聽夫婦倆的苦衷。他了解到:老黃不滿意曉梅熱衷于照看自己子女的孩子而忽視他;曉梅很傷心老黃總把家產“轉移”給他的孩子,而對她和她的孩子卻很“摳門”。
在好友董老的苦心相勸下,郝曉梅和老黃都表示退讓一步,并達成了共識:每年從另一處出租門市拿出2萬元以曉梅名義存入銀行,兩人共設密碼“雙控”,存單由老黃保存;老黃一次性補給曉梅2萬元作為養老金,并從2013年3月起每月工資取出400元供曉梅零花;作為回報,曉梅必須回到市區與老黃共同居住。
看到協議書上老黃的大名,曉梅露出滿意的笑容,當即答應晚上回老黃家。可沒住幾天,老黃的孩子們為老爹的協議書憤憤不平。老黃自己也感到,以曉梅名義存入銀行2萬元有些不妥。于是,再三思考后他找到董老:“這門市是我大兒子的,大兒子不同意每年拿出2萬租賃費給我們……”老黃又笑呵呵同曉梅商量更改協議:“你在我這里,管吃、管住,管你零花錢行不行?”
“你把我當成什么了?我不是你家的保姆!”曉梅拂袖而去。沒想到患難與共后的富貴卻使得婚姻搖搖欲墜。失落的老黃告上法庭,要求判離婚。2013年6月,沙河市法院受理此案,依法組成合議庭。這期間,考慮到這對“半路”夫妻都已年過半百,退休的老黃66歲,收入穩定,而曉梅比老黃小九歲,日后照顧他有優勢,主審法官耐心做起雙方思想工作。但曉梅要求老黃必須履行協議,而老黃覺得如果兩人在一起僅是為了錢不如盡早結束感情。最終,調解無果,法院駁回了老黃離婚訴求。
半年后,期盼與老黃重歸于好的曉梅,主動帶著行李回到黃家,可當她掏鑰匙開門時卻發現換了新鎖。沒想到老黃這么絕情,曉梅的心降至冰點。兩人在吵鬧聲中,又上了法庭。
對簿公堂,討要夫妻共同財產
2014年5月21日上午,法院再次開庭。都說“百日夫妻似海深”,可如今這對生活12年的“半路”夫妻,卻針鋒相對,視若仇敵。法律規定,判決不準離婚后又分居至少一年的,視為夫妻感情破裂。所以,去年判決后老黃和曉梅仍在分居,兩人離婚已成定局。庭審中,原告席上的老黃堅稱:“這些年的工資,我都花光了,我們夫妻沒有任何財產。”
過了十幾年竟沒有一分家產!郝曉梅不干了,她拿出原告玻璃廠家屬院房產證明、董海生的書面證言以及調解書,辯稱:“2004年初,我和原告拿商店營利的8萬元購買了玻璃廠家屬院兩室一廳單元房,第二年老黃卻偷偷過戶到次子名下,現在這套房產升值30萬;2008年,我經營的土特產商店以21萬元轉讓給老黃的次子,但原告只給了我5萬元,還有16萬元在原告手中;去年調解時,原告婚前購買的另一處門市每年租賃費;還有原告婚后工資收入……這些都是我們的共有財產!”
面對曉梅出示的證據,有所準備的老黃淡定地說:“玻璃廠家屬院的房產是二兒子丈人出錢所購;調解書上所指的另一處門市是1990年所購,分家時已給長子,屬于我長子的財產。2000年租賃的土特產商店,工商登記在我名下,是我個人婚前的財產,根據婚姻法解釋(一)規定,一方的婚前財產不因婚姻關系的延續而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所以,商店轉讓費21萬應歸我個人所有。”
伴隨著夫妻激辯的濃濃火藥味,董海生作為證人出現在法庭。董老說:“我和原告閑聊時,老黃告訴我8萬元房款是從門市拿的。玻璃廠家屬院是我女婿開發的房子,老黃購買時原價8.5萬元,女婿看我的老面子,免去5000元。”
董老退庭后,不知何因老黃的次子不愿作證,更不愿參加庭審。郝曉梅說:“老黃的次子是2005年11月結婚的,購房是在2004年,這里有貓膩。我和老黃的次子一同經營門市那幾年,為他洗衣服,做飯,待他如同親生兒子……實際上他兩頭作難,不愿說假話!”庭上,郝曉梅還拿出4張累計22000元欠條,證明:“2013年以后,老黃不給我生活費,我看病,吃飯分別欠下李某4000元、張某5000元……”
聞訊此言,老黃倍感吃驚:“她有低保和三個兒女照顧,這些欠款我不認可!”
庭審結束后,鑒于此案涉及財產問題復雜而棘手,合議庭決定商議后擇日宣判。
2014年5月30日,一審法院判決:準許原、被告離婚;原告再給付被告商店轉讓費5.5萬元和一次性生活幫助款1.5萬元。對于婚后玻璃廠家屬院購置的房產,涉及案外人利益,被告可另行主張。
宣判后,二人均提出上訴。二審開庭審理后,認為郝曉梅提供手寫欠條不屬于有效證據,2.2萬元不能視為夫妻共同債務,作出維持原判的裁定。2015年6月,在律師幫助下,郝曉梅對玻璃廠家屬院房產糾紛,向法院遞交了起訴狀。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