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吳軍
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奪取了后周(當時后周的皇帝和皇后是孤兒寡母)的政權,建立了北宋王朝,定都汴梁,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開封市,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本來,趙匡胤是后周的大臣,在當時,謀權篡位是大逆不道的行為,為此,趙匡胤當了皇帝之后,就編造了冠冕堂皇的借口替自己遮掩。于是,歷史上就有了一段流傳極廣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源于《涑水紀聞》的“杯酒釋兵權”的流行版本是這樣說的:趙匡胤做了皇帝后,他擔心自己的部下也模仿他的做法奪取北宋的天下,因此,為了加強自己對北宋軍隊的控制,趙匡胤就決定借請石守信等有功的將領喝酒吃肉的機會,解除他們的兵權。
一天晚上,趙匡胤設宴,請跟隨自己打天下而且出力最大的幾個將領飲酒,酒喝到興致正濃的時候,趙匡胤忽然嘆息著說:“如果不是你們幫我的大忙,我不會坐上皇帝的寶座,但是,我雖然做了皇帝,其實還不如當一個地方官快樂,因此,我整天晚上都睡不著覺。”石守信等人聽了趙匡胤的話,急忙跪倒磕頭說:“現在老天爺讓大哥你做皇帝,我們幾個決不敢有二心,大哥你怎么說這樣的話?”趙匡胤說:“人都想過最好的生活,一旦有機會讓你們做皇帝,你們能夠做到不動心嗎?”石守信等人急忙辯解說:“我們決不敢有非分之想。”趙匡胤說:“人生非常短暫,你們不如多積累一些財產留給子孫,我們之間也不會再有什么猜疑,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石守信忙說:“大哥既然這樣說,是為我們好,我們沒有意見,就這么辦吧。”第二天,石守信等人都謊稱自己病了,請趙匡胤解除他們的兵權,趙匡胤就從他們手里收回了兵權,給了他們一大筆安家費。這件事流傳下來,成了所謂的“杯酒釋兵權”。
對于“杯酒釋兵權”這件事,北宋的丁謂在《丁晉公談錄》中說,趙匡胤曾與宰相趙普談論此事,趙普對趙匡胤說,禁軍統帥石守信、王審琦兵權太重,要防備他們。趙匡胤認為石守信和王審琦是自己的舊部,決不會反對自己。趙普說這兩個人日后肯定制伏不了部下,如果他們的部下叛亂,后果不堪設想。于是,趙匡胤就解除了兩人的兵權。
北宋王曾的《王文正公筆錄》中則說,宰相趙普多次勸趙匡胤解除石守信等人的兵權,趙匡胤不得已,才請石守信等人喝酒,說幾個人是鐵哥們,想讓他們找個地方過幸福快樂的生活。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對此事記載說,宴會敘舊后的第二天,石守信等人心領神會地交出了兵權。
仔細對照上面的記載,就會發現,《丁晉公談錄》只講解除了石守信、王審琦二人的兵權,卻沒有設宴請客的情節。《王文正公筆錄》記載的解除兵權的人除了石守信、王審琦外,還有其他幾位將領,并增添了設宴的情節,這就是后世的“杯酒釋兵權”版本的來源。而《涑水紀聞》中則說了趙匡胤和石守信、王審琦等喝酒敘舊的情節。這三種記載都說此事與趙普有關,說法卻很不一致,難以成為史實。
要說起來,“杯酒釋兵權”應該是北宋初期的一件大事,古代的每個朝代都有專門的官員在皇帝身邊完整地記錄皇帝的生活,然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事情卻在官修史書《太祖實錄》和《三朝國史》痕跡皆無。元朝的《宋史·太祖紀》中對此事也沒有絲毫的記錄。
到了南宋時期,史學家李燾認為“杯酒釋兵權”是北宋初期的一件大事,史書中沒有記載此事,他覺得很遺憾,因此,他就在《續資治通鑒長編》中依據司馬光的《涑水紀聞》并參考《丁晉公談錄》和《王文正公筆錄》兩書,追錄了這件事。
“杯酒釋兵權”的流行版本說此事發生在建隆二年七月初,但是,《宋史》中記載說,建隆二年(961)六月初二,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病逝,當時規定,六月初二到七月初這一段時間是國喪期間,全國不準飲酒作樂。此時,倡導孝道的趙匡胤不可能違反規定而在此期間和幾個將領喝酒。而且,“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中說趙普擔任宰相時發生了這件事,可是,趙普在建隆二年還只是趙匡胤的一名秘書。趙普第一次拜相是在乾德二年(964)。所以,“杯酒釋兵權”是另有真相的,不過,真相究竟是什么,還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