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珠
去江南小鎮旅游,烏鎮已是很多游客的首選。到了周末,東柵景區人潮洶涌,西柵近來也不能幸免。好玩的是,走在街上,聽得最多竟是北方人爽朗的口音,那可是我們南方人甜蜜的幸福。
民宿15幢管理員倪柏良、徐士花夫婦都是“80后”年輕人,丈夫是烏鎮東柵漁村的孩子,妻子來自江蘇揚州,一起在羊毛衫廠當工人。小伙子憨厚,女孩子活潑,戀愛、結婚、生子后小日子過得蠻滋潤。2011年夫婦一起應聘烏鎮旅游公司,小倪與小徐都會燒家常菜,順利通過考試,再加上雙方母親前來烏鎮援助,從一開始經營69幢起,口碑就很好。三年后搬來游客川流不息的中心地段15幢,這個原本民宿團隊經常開會培訓的廚房特別寬敞,發揮余地更大了,小倪一家想盡辦法使民宿家常菜出新花樣,同樣的食材,在有心人的手里變出那么多菜式,看看也是醉了。
目魚干蒸雞
目魚也叫“墨魚”,目魚干是海鮮干貨,除了蛋白質成分高外,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鈣、鐵。李時珍在他的著作中稱目魚為“血分藥”,因對于女性在經期、孕期、產期與哺乳期的養血、安胎、催乳等都十分有益。目魚干可保存較長時間,家里儲存一些,臨時用來調節菜式很派用場。
小徐告訴我怎樣處理目魚干:在溫水中加一些蘇打粉或者食用堿,泡兩三個小時后,換清水泡,然后沖洗干凈,切成小塊。
蒸雞必須選用新雞,放在大湯碗里,放蔥、姜、料酒、鹽,加半只目魚干一起蒸。因為想要留點雞湯,小倪加了小半碗清水,大鍋足足蒸了1.5小時。把雞湯倒在小鍋中,放幾棵小青菜燙一下,連同那只雞一起上桌。
嘗了一下,與普通蒸雞不同,濃郁的雞湯里有海鮮味,沒有放一點味精也很鮮。鮮雞與咸目魚干混合出來的味道應該也可以叫“腌篤鮮”,那是我在烏鎮民宿第一次吃到的花式蒸雞,既滋補,口味又好,很有新鮮感。
豆瓣炒地蒲
田里蠶豆熟了,鮮嫩的時候連皮吃,一般是清炒蠶豆,到快要下市時,豆子長得很飽滿,外殼發黑,里面的豆子也老了,便是剝豆瓣的好時機,那時的豆瓣出肉率很高,水里汆一下,可以百搭成各種菜肴。
“地蒲”的學名是“瓠瓜”,也就是上海人所稱的“夜開花”。刨去地蒲外皮,對剖再切片,它的瓤比絲瓜緊實一點,當中的籽老了需要挖掉。
蠶豆瓣炒地蒲是道清淡爽口的菜肴,油鍋燒熱,地蒲片下去翻炒,放入煮到半酥的豆瓣放入,鹽和雞精調味,蓋上蓋子稍煮。這道菜可以放泡好的開洋提鮮,也可以放火腿片,夏天放一些榨菜也很開胃。
蘿卜干炒雞蛋
烏鎮不出蘿卜干,大概是蕭山蘿卜干太有名,銷量覆蓋了江浙一帶,大家就習慣買蕭山蘿卜干吃。尤其是夏天,蘿卜干咸中帶鮮,咯吱咯吱嚼起來比較帶勁,烏鎮人做紅燒昂刺魚時,也有加一把蘿卜干碎進去的。
可是,小倪老婆端上來一個油汪汪的蛋餅時,我沒有想到里面會放蘿卜干碎,這真是一個好想法。蘿卜干先切碎再洗,可把咸味去掉,留一點淡淡的蘿卜干味。蘿卜干先用油炒散,雞蛋打散后澆下去,形成一個圓形。油需要多一點,火開得小一點,慢慢轉動,烘餅一樣,表面略有焦黃時,翻面再烘。
雞蛋脾氣真好,很百搭,似乎沒有不能與之相配的。怪不得很多性格穩當的男人,家中冰箱蛋格子不能空,一空就要買了裝滿它。有一次女友聚會,說起老公那些討厭的癖好,說到喜歡買蛋把冰箱裝滿,三四個女人一起拍案,在咖啡館笑得稀里嘩啦,服務員以為出什么事兒了呢!
夏天家里記得囤幾包蕭山蘿卜干,沒有小菜,打幾個雞蛋炒一下就可以混一餐,不騙你,蘿卜干炒雞蛋可好吃了!
雞篤豆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米當然難以做出米飯來,但是面對同樣的兩罐米,巧婦與拙婦做出來的飯會是一樣嗎?當然不是。那么對于同一塊手工豆腐呢?當你第一眼看到它的時候,你腦子里跳出來的第一個菜式是什么?
那天中午,在15幢一邊等小倪夫婦端上菜來,一面采訪他倆。沒多久,紅燒昂刺魚、油燜筍等菜肴出來了,色香味都不錯,因為敞開著門吃飯,過路的游客紛紛走進來問長問短。但是我心里有點急,我在西柵已經采訪過20多家民宿,像清蒸白水魚、鹽水蝦、紅燒羊肉、醬鴨什么的都已經吃過無數次,也寫過多次了,單單一個昂刺魚我記得就寫過好多種做法。
對于曾經以“爽滑魚丸”獲得過第五屆房東私房菜三等獎的15幢管理員來說,我是不是可以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呢?我對忙得不可開交的徐士花說;“請暫停上菜,帶我去廚房看看今天有什么食材,希望能搭配一些有新意的菜式。”院子里有很多新鮮的蔬菜與瓜果,屋檐下吊著過年剩下的臘肉,小倪根據我的建議很快定下幾道菜。
突然,我看見桌上有一塊老豆腐,我問,烏鎮過去是不是有“雞篤豆腐”這道菜啊?小倪抓抓腦袋,他媽媽也很茫然地回答不上來。我說,小時候看我爸爸做過這道家鄉菜,看起來如今在烏鎮已經失傳,我們今天來試試看恢復傳統菜吧!
先取一只較深的碗,放入老豆腐,筷子篤(戳)碎,不要太爛;泡發開的黑木耳、香菇、竹筍都斬成碎末,加入老豆腐中,再將一只鴨蛋打散,澆在上面,放鹽、雞精一起攪拌均勻,淋一圈菜籽油;深碗放入大鍋隔水蒸,七八分鐘以后揭開看,豆腐與蛋已經凝結起來,大功告成,出鍋前撒幾粒香蔥。
這是一道老烏鎮蒸菜,我爸爸13歲離開烏鎮去嘉興讀書,之后轉到上海讀大學,他說話口音中始終有濃烈的烏鎮腔,口味同樣帶有頑固的烏鎮味道。“雞篤豆腐”一定是刻印在他腦海中難忘的美味,當大少爺時他只是看過嘗過,不會有機會操作。思鄉之情讓他在幾十年之后將回憶喚出,如數傳授給女兒,今天有緣來家鄉復原。
看見雞篤豆腐復制成功,小倪一家人興奮極了,我嘗了一口,眼淚差點出來,對的對的,就是這個味道!豆腐軟和,筍粒香菇很鮮美,木耳在里面脆脆的,那個鴨蛋中有農家菜油土土的香味!
不知不覺,從2011年末到烏鎮采訪民宿當家菜,斷斷續續有3年多,被我寫過的西柵民宿已經有近30家。隔段時間我到烏鎮,走在西柵景區大街小巷,看見一家家民宿主人都忙得不亦樂乎,偶爾一抬頭見到我,都會驚喜地招呼,真誠地詢問我下一頓飯可不可以來他家吃?有的還指給我看貼在墻上的照片,那是我去采訪時與他們的合影。
這幾年,烏鎮民宿領導與管理員在提高菜品質量上真的很努力,他們的家常菜口碑已經超過了賓館與飯店。其中如果真有我一份小小功勞的話,我想要感謝淳樸鄉親們的配合,因為在采訪的同時我亦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