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建國開始,我國就已經認識到編制工作的重要性,相繼頒布了很多相關文件,在漫長的實踐過程中總結了很多經驗教訓,探索出了很多管理方法。但是同很多工作類似,編制工作是在傳統的計劃經濟環境中慢慢發展起來的,在現在的市場經濟下可能無法充分地發揮其作用,為了使編制管理工作能夠適應新的環境,本文將對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幾個問題進行探討。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015-01
一、關于編制類型與編制管理問題
現在我國的人員編制按照單位的性質基本分為三種,分別為行政編制、事業編制和企業編制。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是機關單位采用事業編制,事業單位采用行政編制,本該合并的編制卻單列,這樣引發了一系列后果,比如超編現象嚴重,人員結構比例失調,最終導致了編制管理工作無法順利的進行。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是對于編制類型沒有進行科學嚴密的劃分,導致編制管理工作沒有相應的規則和標準來進行約束,最終結果是編制類型的綜合使用變成了交叉使用,交叉使用變為了胡亂使用。首先,現有的編制分類與其對應的機關性質有著不符合的情況。目前我們把行政編制定義為黨政群和人大政協機關的編制,這種定義范圍太過廣泛,內涵模糊不清。但是機關職能各有不同,性質也有差異,對于人員的結構比例等各方面要求也難以達到一致,如此隨便的把這些人員編制劃分為同一個類型,是很不合理的,最后也難以避免出現很多問題。其次,事業單位從傳統的計劃經濟環境進入了市場經濟環境,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變化,主要是多種服務活動進入了市場,這樣就可以用市場供求規律來衡量其價值(用貨幣表現)。在目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事業單位不僅有社會性和服務性,同時也存在著產業性。編制管理應該早日認識到這種變化,否則就會不利于以后各項事業的順利發展。根據以上的種種分析,本人認為對于目前存在的編制分類應該進行適當地改動,根據各個機關的經費來源、職能性質和其發展變化特點再次分類,以增加分類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具體分為五類,一是人大機關的工作編制,二是各黨派以及人民團體的人員編制,三是行政機關的工作編制,四是產業性比較強,但是經費要財政進行補差的事業單位,五是產業性不強但是需要財政撥經費的事業單位。這種分類方式滿足了每個機關單位的客觀需求,能夠有效地促進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長遠發展。
二、關于編制效益與編制工作效率問題
類似于行政管理,編制管理最終的目的也是編制工作效率和編制效益,這兩者有著一定的區別,但也有著緊密的聯系。編制效益是一個定性的概念,只要是指編制管理部門對編制機構進行一系列的管理之后所得到的結果,包括:是否對機構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設置,機構的運轉是否正常,編制的配備與職能和工作崗位是否相匹配,編制工作人員能否以職能的目標為方向進行相應的操作等等。編制工作效率是一個定量的概念,主要是指編制管理部門在對機構和編制管理過程中所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的相對量。它們之間的聯系就是編制工作效益是編制工作效率的前提,編制工作效率的高低從側面反映了編制效益的實現情況。如果編制工作效益無法達到相應的標準,就算編制工作效率再高也是沒有用的,但是如果編制工作效率高,對于提高編制效益是有促進作用的。
任何時候編制主管部門都不能脫離編制管理的目標而隨意運作,因為編制管理目標是編制主管部門的工作方向和行為準則,但是,我們應該明確實現編制管理目標,特別是實現編制效益不僅是編制主管部門自身的事,更是各個單位和部門的事,只要所有部門同心協力,共同合作,那么編制主管部門的工作就會輕松得多。有些部門對關心自己部門的利益,一味地要求擴大部門機構和投入,使得編制主管部門常常處于被動的狀態。還有的部門只是單純地提高工作效率,對于編制效益卻不管不顧,在申請調整機構時只是不停地催促其盡快辦理,卻不管一旦這樣做時能否得到預期的結果。這些情況都會導致一系列后果,比如以所設機構的名義從事其它事情,人員無法在編制配備完成后按時到崗,最終無法正常地履行政府職能。
要想編制管理工作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編制管理部門在工作實施過程中必須先工作效益的基礎上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對于部門提出的要求不能只看書面材料就草率的審批,而要對其通過深入調查研究進行可行性分析,還要保證整體的利益。最后進行審批后也要對其進行了解和監督,以便發現問題事能夠及時地解決,從而從根本上提高編制效益。
三、關于行政首長負責制與編制法規問題
如今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面對法制法規對其施加的壓力,依法行政作為現代行政的關鍵特征,需要編制工作人員共同去遵守。同時對編制管理進行法律法規的束縛有助于處理各類編制問題,提高編制效益。
編制管理工作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雖然頒布了一些規范性的文件,卻始終沒有脫離計劃經濟下以行政指令為主的管理方式,但是以行政指令為主的管理方式通常人為因素過多,比如很多都是領導做主,這樣就使得編制管理部門對機構與編制的管理缺乏合理性和科學性,只能通過書面發文的方式來行使其職能,難以實現其真正作用,最終會導致機構林立、職責不分,人員冗雜等問題,滋長了官僚主義,破壞了編制管理工作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要想從根本上改善目前編制管理工作的局面,就需要制定相適應的法律法規。法律法規的制定的依據是編制管理的特性和我國編制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這樣編制和機構設置的條件、方式和程序等的制定都有了相應的法律依據。任何編制管理部門都必須遵守法律法規,不能違反法律的規定,否則就按照不同情況進行相應的處罰。
不可否認的是如今社會的發展需要將行政指令管理變為法制管理,但是法制管理并不能取消行政自身特性所決定的行政首長負責制。所以,編制管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要妥善處理好依法行政和行政首長負責制的關系。
行政首長負責制是在實行行政管理過程中的客觀需求,但是我們應當清楚地認識到行政管理不是以行政指令為主,行政命令與行政法律法規也并不是同等的位置,相反,行政法規是要高于行政命令的。所以在編制管理工作中,行政首長要依法辦事。
為了提高編制工作的效益,行政首長對于行政體制的構建、職權的配置和人員的編配都應該具備一定的自主權,所以每屆行政首長對編制都具有一定的調整權和變革權。這樣就能提高行政活力和行政效益。但是這種權力是法律法規范圍內的正常權力,它并不是行政法規之外的權力。所以,在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時要以法律法規為前提,處理好行政編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促進政府行政管理高效地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