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對學生投入積極的情感,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094-02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主觀需要的內心體驗,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是人的一種特有的,高級的需要,對于學生的學習,尤其是語文學習,是十分重要的。情感是學生智力及非智力發展的原動力。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情感是智力發展的翅膀,積極的情感是人的認識活動的內驅動。教師對學生投入積極的情感,會換回豐厚的利潤。如能促進學生健康情感的形成,能調節學生的行為,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掌握這門投資藝術,實現情感教學,重視情感因素,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開發利用情感因素,盡可能的把情感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培養創新人才。
一、教師要有仁愛之心
“仁愛產生仁愛”,(英國教育家賓塞),教師向學生傾注愛的情感主要靠教學過程來完成。情感是溝通師生關系的紐帶,是“教”與“學”的橋梁。中學生的年齡大多是在十五、六至十七、八歲之間,他們的身心發展已趨于成熟。他們不僅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意向,而且自重感在他們的心中日益強烈;他們喜歡別人對他們尊重,愿意引起教師對他們的重視。他們不僅期望教師給予知識和一般情感上的溫暖,還要有心理上的接近,需要友情和理解,這是中學生的情感特點。
教師要想在教學上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根據學生的情感特點進行教學,即在傳播知識的同時,給學生以情和愛,理解他們,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使他們的心理發展得到平衡。
除了針對中學生的情感特點進行教育外,最主要的是造成師生間的心理相容。《莊子、漁父》中道“不精不誠,不能感人”,教師要用整個身心去愛自己的工作和學生,既做學生的老師也做學生的朋友。
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聽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時就會精力集中,而對那些沒興趣的內容則聽而不聞。更有部分學生,對自己喜愛的老師的學科有濃厚的興趣,對不喜歡老師的學科則選擇放棄的態度,真正驗證了古人所說的“親其師,信其道”。由此看來,師生間只有情感相通,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情緒處于最佳狀態,達到在愉悅的氣氛中獲得知識的目的。魏書生老師為了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就向自己提出了“每堂課都要讓學生有笑聲”的自我要求。教學中,我自己做到“每堂課臉上都要有笑容”,親近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產生學習熱情。
今年我接七年級新生后,發現我班亢佳對老師有一種特別的敵對情緒。從她同學那得知,她是爸爸媽媽領養的孩子,弟弟是爸媽親生的,在有了弟弟后她就成了家里多余的一個人,所以從小就有自閉癥傾向。了解了情況,我開始主動接近她,關心她,給她借一些和課本相關的書籍,安排女生邀請她和她們一起游戲活動,慢慢的她不再拒人于千里之外,臉上也有了笑容,和老師、同學的關系也融洽了,自然學習成績提高了。另外我了解到她喜歡畫畫,就讓美術馮老師多留意她,安排她進課外美術興趣班學習,她的作品得到了老師的認可,自信心也隨之而來。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這件事讓班里所有的學生都對我有了好感,對我的講課產生了愉快的情緒,能動性自然而然也就產生了,形成了學習的自覺性。
我認識到了老師的一笑一怒,一次輕聲的問候,一下柔和的撫摸,都可能改變自己在學生中的印象,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
二、教師要熱心、細心
一堂課能否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有賴于師生雙方是否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因為教師的教學過程,不只是傳授知識的過程,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必須進行感情的交流。如果一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能溶進健康向上,真摯動人的思想感情,不能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來體驗某種情感,而是照本宣科機械地傳授知識,那么學生絕不會產生愉悅的情感,教師必須用自己豐富的神情和生動的語言去感染學生求知欲的烈火和他們熱愛生活的理想之光。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而人的認識 過程離不開情感。好的情感會推動認識的發展,積極的情感激勵著學生創造性地探索和大膽地思考求知。情感是人思維的源泉,為此,我經常從《讀者》中摘一些名篇佳作介紹給學生,以達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作為語文教師,我經常借助日記與學生溝通。在我眼中,學生日記就是一部百科全書。通過它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內心世界,思想動態,學習情況,還有的學生向老師傾訴家長的不公平的待遇,父母之間的爭吵帶給他的煩惱等等。他們希望從我這里得到理解、支持和幫助。針對每位同學的不同情況,我以教師、家長、朋友的多重身份和他們交流、溝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有一次,我選了《讀者》上一篇表現母愛的文章讀給學生們聽,讀到最后,我發現有女生在偷偷抹淚。抓住時機,我布置了一項作業:回家后向父母了解自己小的時候給父母留下印象最深的事。這次學生日記讓我大為感動,大部分同學們都認真寫了聽讀這篇文章后的感受,寫到了被他們一度忽視的親情,表示要努力學習,回報親情。趙凱同學在日記中寫道:從上學到現在我一直是老師和家長的驕傲,是同學們羨慕的佼佼者,因為我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我對享受家人的關心一直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從來沒有想過父母也需要我的關心理解。以后我會讓父母不只因為我的成績而驕傲……我想,是日記拉近了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們更加親近我,信任我。正如法國哲學家狄德羅所說:“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巨大的情感才能使靈魂達到偉大的成就。”
三、賞識鼓勵,增強自信
教師廣博的學識、科學而新穎的教學方法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是吸引學生對教師產生情感的主要內容。但教師要獲得學生永久的崇敬和喜愛,這需要情感的付出,要以教師對學生積極的情感為前提。
中學生正處于一種特殊的心理階段,反抗意識、破壞意識特強,如果教師不以情感去打動學生,引導學生,而老是采用高壓手段,必然會造成師生矛盾加劇,也不能體現素質教育提倡的人文精神,發現和發展學生個性的教學目標。師生間保持正常的情感十分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老師必需熱愛自己的職業,熱愛自己的學生,心甘情愿
(接上頁)
地為學生付出一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學生自會熱愛和尊敬老師,提高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在這中間,老師是主體,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鼓勵和贊賞,是促進師生間教與學的最大的力量.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兒童憎恨的老師是在任何時候也不能從他那里得到表揚和承認的那些老師。”學生會從教師一句肯定性的語言,一個贊許的微笑,一個滿意的手勢,一次不經意的撫摸中得到激勵。楊仔意同學特別好動,上課很少坐下來聽課,老師批評他,他就乖乖地承認錯誤,但一會就又故伎重演。所以經常被老師批評,甚至攆出教室。于是我留心觀察,想發現時機,找到解決辦法。學校組織的一次跳繩比賽,讓我看到了希望,他是參賽隊員,比賽前有點肚子疼,但他堅持參加了比賽。抓住這一點我在班上表揚了他,并鼓勵他學習上也力爭克服困難。他從我這里得到了自信,上語文課很少說話。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發現每一個學生的優點,采取積極性的評價。哪怕是最微小的進步,教師也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老師對他的了解與重視,促使學生積極進取,努力向上。
有些人只強調:班主任要講究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對教學工作的影響。沒有“動之以情”,就沒有良好的教學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情感與興趣是有著直接的關系的。如果教師與學生的感情不融洽,學生勢必與其有了戒備心理,甚至產生逆反心理;那么當其走進課堂,學生絕不會產生喜悅的情緒,反而任老師怎樣講授知識,學生也難以全部接受。逆反心理會對學生的思維產生很大的抑制作用,學生也有了這種心理既不可能對此學科產生興趣也無法靜心地聽課。我看到過也體驗過師生情感融洽時課堂欣欣然的場面和氣氛,教師自身成了強大的磁場,學生的雙眼閃爍著敬慕、愛戴、喜悅之光神。情感有了情感教學就有了生機,沒有情感的教學是失敗的。
怎樣才能處理好師生之間的情感關系呢?除要講究一定的藝術手段外,教師要力求避免與學生心理上的沖突,一旦發生這種沖突,教師要迅速尋找解開沖突的癥結。教師要滿腔熱忱地尋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科學途徑,激揚起學生學習的情趣。
過去有人說“未來做詩先做人,功夫在其外”,教學亦如此。四十五分鐘“工程”的靈魂是情感,四十五分鐘的教學效果,凝聚著教師四十五分鐘外的大量心血,顯現著教師由思想和感情綜合而成的情操。沒有濃重的心血,沒有杰出的情操,沒有這一課時之外大量的師生間情感的交流,沒有課外活動中師生間的流通就不能在課堂教學中取得最佳的效果。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投入感情,以此感染學生,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在關愛的沃土里得以全面的涵養和提升,使學生的靈魂得到凈化,品格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