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作為國家培養高級人才的機構,其精神引領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方向。在現代條件下,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現代科技和市場規律會對大學精神產生一種合力式的影響作用。本文即針對現代大學精神的自我主張展開幾點論述。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109-02
在現代條件下,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現代科技和市場規律會對大學精神產生一種合力式的影響作用。大學要在這種綜合條件下挺立自己獨特的精神氣質,一方面需要從現實條件出發,一方面又不能完全受制于現實,而必須訴諸一種明確而堅定的自我主張。
一、探求民族性與時代性的最佳結合點
大學作為國家培養高級人才的機構,其精神引領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方向。因此,大學精神需要獲得一種特立獨行的性格,不能為任何外在力量所左右。但是,如前所述,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本身對大學精神具有奠定和營造作用。因此,大學精神所追求的獨立并不是一種抽象的獨立,不是一種空中樓閣式的獨立,而必須傳承民族精神中最優秀者。這種東西有時候會與時代精神協調一致,有時候也可能發生齟齬。當發生齟齬的時候,是該摒棄民族精神而迎合時代精神呢(與時俱進),還是堅持民族精神而不顧時代精神(民粹主義)?
這里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取舍問題,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而是當下每一個民族都面臨的生存現實。在全球化時代,每一個民族都面臨著民族性與時代性如何協調的問題。每一個民族都不同程度地卷入時代的漩渦中,民族性與時代性處于交織狀態,而市場和科技的力量又使這種交織狀態的程度加深,速率加快。可以預見,在一段時間內,民族性往往會處于劣勢,時代在科技的助力下有可能磨平民族性的棱角。在這種情勢下,每一所追求精神高地的大學都面臨著如何挺立民族性,尋求民族性與時代性最佳結合起來的問題。
二、正視科技力量,堅持以人為本
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擺置著人們的生存,擺置著大學。這種擺置力量不僅影響了大學的院系設置、專業設置,還影響到了大學的主體——教師與學生的價值觀念和精神取向,從而影響他們的行為方式乃至生存方式。所以,要想培育大學精神,必須深刻領悟科技的擺置力量,在這種無形而巨大的力量面前咬定青山不放松,巋然不動。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漂亮話,它可以在堅持以人為本中得到落實。
以人為本要求把人當作最高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以人為本甚至要求人們超越“目的與手段”這種工具理性的思維方式,要求人們認識到:人本身就是目的,此外沒有別的目的。人決不是一個手段,決不是一種資源。人的天性和靈性必須得到尊重。一個人來到大學并不是或不僅僅是為了謀求一個求生的手段,而是為了實現人本身的最高價值:“認識你自己”。認識到自己真正的本質和天性,并按這種本質和天性去做,這是我們能夠為教育設想的最高目的,此外絕無別的更高目的。其它一切目的必須基于這個目的而來,否則就是幻想。人如果連自己都不認識,其它一切目的都只能是空洞的口號,只能是對人的最大的不尊重。最大的不尊重就是對人的天性的不尊重。
三、改進量化體系,提升指標質素,弱化市場機制對大學活動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要真正落實以人為本,須有體制的保障。在科技與市場形成合力的時代,人們堅信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大學要保持獨立性,堅持以人為本,沒有制度上的保障決無可能。不能單純從思想上,還必須從體制上讓人們認識到:時間并不是金錢,效率并不是生命。金錢買不到時間,效率也換不來生命。那種基于市場意識而來的幼稚思維可以在它自己的領域里風行并發揮作用,但不能在大學精神中留有存活之地。金錢買不來智慧,也買不來精神,精神與買賣無關。
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改進大學制度中的量化體系,提升指標質量。在教師方面,需要改善職稱評定體系,使這種體系朝向更有利于促進教師專心于教學與科研的方向發展,把心力用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在學生方面,需要改善學分制和獎懲制度,把學分與學習能力區分對待,把獎學金與真正的學術能力相掛鉤,而不是僅僅流于一些表面的數字,以至于淪為赤裸裸的利益角逐。大學的領導者應該相信,人的智慧一定能夠找到一種最符合人文天性的制度。
四、以人文精神構建大學師生關系及同學關系
中國從近代以來,由于科技落后和列強入侵,到五四運動爆發,民主與科學的呼吁應運而生,正式成為大學精神的主流。順應這股潮流,科學受到了國人前所未有的重視,乃至發展到今天一度演化為科學至上主義。這股精神表現在教育上就是重理輕文的思潮,人文學科因之一度處于低迷狀態。這在一個有幾千年濃厚人文傳統的國家實屬怪誕。
重理輕文的一個自然結果,就是人們不關注人文本身,不理會“認識你自己”,而瞎忙于“認識世界”。可是,單純偏重理科而忽視基本人文素養的修煉,一個人會把自己迷失于世界,找不到歸宿,甚至找不到落腳點。海德格爾說:“這是人類的一個奇怪時代,幾十年來我們就在其中漂浮;在這個時代里,人們不再有時間追問人是誰。通過科學對現有的和過去的人的描述,我們是決不能知道人是誰的。”
重理輕文思潮與以人為本的精神在本質上抵觸。在重理輕文思潮下,工具理性必然盛行,于是人與人的關系就是僵硬的,甚至是機械的。體現在大學里,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就變成了純粹的傳授知識與接受知識的關系,類似于人們把信息輸入電腦。在這種狀態下,個性不可能得到重視,更不用談什么人文熏陶了。
大學的靈魂是精神,而精神的創造者和承載者是人。在大學里,教師和學生是大學精神的活靈活現者,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是大學中最重要的關系,這種關系的性質從根本上決定了大學精神的性質。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是構成大學精神最重要的一環。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定位和角色搭配具有決定大學精神性質與動向的根本意義。要想培育大學精神,必須準確定位大學中教師及學生的角色性質以及二者的互動關系,找到最理想的師生及同學關系狀態。
長期以來,人們喜歡泛泛地談論尊師重教,把教師當作受尊重受崇拜的主體。這本身固然不錯,但此時人們忽視了更為根本的一環:作為受教育者的學生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學生的天資和性情長期以來沒有被當成主體來對待。一種健全的師生關系應該是不僅要尊重教師,同時也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道德上說,尊重教師必須遵行;但從教育的根本意義上說,學生的主體地位更應該得到尊重,學生不能僅僅是老師的復制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應該能夠體現在教育的前景中。不然,一種原地踏步的教育將不可避免,創造和進步無從談起。
在大學里,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僅僅局限于傳授知識和接受知
(接上頁)
識,那么大學教育最重要的事情還沒有發生。知識的傳授與接受并不代表師生之間的全部意義,更不代表師生之間最重要的意義。健全的師生關系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與接受,更要包括人文關系的建立。所謂人文關系,就是老師與學生相互認識,相互欣賞,基于對彼此個性的了解與尊重而發展師生關系,正如孔子與弟子們一樣。沒有人文精神的師生關系,大學只會流于某種類于市場的場所,知識變成了商品,教學變成了交易。在單純傳授知識的教師眼中,所有的學生必然是一樣的,個性被“一視同仁”淹沒了,“標準化”的教學導致千篇一律,平均主義制造出批量的平庸,因材施教流于一句空洞的口號。
五、落實因材施教,實現個體教育
要實現“認識你自己”的教育目標,就必須真正落實因材施教,實現個體教育。所謂個體教育,就是要把每個人都當作一個個性存在的事實來對待,當作不同于任何別人的人來對待,并運用與這個獨特個性相適應的教育方式。遺憾的是,在當今的教育中,尤其是大國的教育中,因材施教完全成了一句空話。尼采說:“大國的教育體制總是最平庸的,就像大廚房里最多也只能做出平庸的飯菜,道理一樣。”要想克服和超越這種平庸,就必須把大廚變為小廚,把大鍋變為小鍋,把泛泛的群體視角變為更專注于不同的個體。群體只是一個抽象物,真正現實存在的是不同的個人。忽略了這些活生生的個人,就沒有真正的群體關注。充滿人文關懷的健全的師生關系應該更加關注個體,以此為前提去充實群體的整體價值。
當然,如果一個人注定是平庸的,那只需要平庸的老師來對待。可是,我們憑什么認為一個人注定是平庸的?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注定是不平庸的,那么,教師對于他也就不是十分重要,因為他可以進行自我教育。但是,我們又憑什么認為一個人注定是不平庸的?不管怎么推論,我們都無法否認教育的意義。即便天才也需要點撥,需要靈感,而最好的教育正是能夠給人帶來靈感的教育,知識尚屬其次。
認識你自己!誠如叔本華所言,作為人,作為意志的存在,一個人并不能決定自己要做怎樣一個人,而只能逐漸認識自己的天性;并按照這個認識去做,走完自己的一生。因此,一個人決不能后悔他所欲求的,而只能后悔他所做過的,畢竟欲望不在后悔之列。一個強奸犯可能會后悔他強奸了別人,但他不能后悔他有性欲這回事。
作者簡介:龍家瓊(1968—),女,中共臺江縣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