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縣級電視臺在地方政府是最為得心應手的輿論宣傳工具,相對于報紙、廣播,更能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是地方不可或缺的主流媒體。但是,縣級廣播電視臺由于宣傳質量不高、管理體制不順、技術設備落后、專業人才匱乏等原因,造成了縣級電視臺缺乏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處于劣勢。本文針對如何提高縣級電視臺的生存能力展開幾點論述。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142-01
縣級電視臺在地方政府是最為得心應手的輿論宣傳工具,相對于報紙、廣播,更能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是地方不可或缺的主流媒體。但是,縣級廣播電視臺由于宣傳質量不高、管理體制不順、技術設備落后、專業人才匱乏等原因,造成了縣級電視臺缺乏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處于劣勢。與此同時,新興媒體發展迅猛,這些都是縣級電視臺在市場競爭中始終處于劣勢,我所處的河南省欒川,2006年左右縣里宣傳部開辦內部刊物《今日欒川》報,2010年開通政府公眾信息網,再加之市場上一些廣告傳媒公司興起,電視媒體作為本地主流媒體的地位,正逐步的被撼動,單位廣告收入是逐年下降。單位運營舉步維艱,因此,縣級電視臺的發展必須在節目創新與發展方面以及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做出大膽嘗試與實踐探索。
一、作好對農節目,服務廣大百姓
縣級電視臺服務對象大部分面對農民。因此如何吸引農民受眾群體的眼球,辦好對農節目,是縣級廣播視臺亟需思考的話題。做足“農”字的文章,真正做到關注農民、了解農民,做農民的好朋友,才能使縣級廣播電視臺具有活力。位于豫西伏牛山深山區欒川縣,山大溝深人均耕地面極少,當地政府結合地域特點,大力發展林業經濟,在生產模式上采用林藥間作、林下養殖及珍稀苗木培育等,電視臺結合這一特點,與農口單位林業局、農業局等合作,開辦專欄《美麗鄉村》把一些好的生產經驗通過熒屏,讓群眾學習身邊的典型經驗,深受群眾喜愛,電視臺還開辦包裝性欄目《致富經》,向群眾介紹適合地域特點的農民致富欄目,像冷水魚養殖、大鯢養殖等,一些鄉鎮農民通過致富經學到這些養殖技術,自己也發展起冷水魚養殖、大鯢養殖項目,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二、挖掘本土文化,構筑大眾舞臺
對于縣級電視臺來說,由于資金有限,因此辦節目的水平受到限制,如果能夠根據縣域文化的偏好,注重挖掘本地人文資源,融入本土文化發展,就能夠產生良好的收視效果。我所處的欒川縣位于豫西伏牛山深山區,群峰競秀、植被茂密、河流縱橫、風光宜人,旅游資源豐富,近幾年來,大力發展旅游業,縣內擁有5A級景區兩家,4A級景區四家,越來越多群眾參與到三產服務業,縣里想方設法把旅游和生態、文化的融合發展,電視臺結合行業特點,專門設立旅游文化頻道,與旅游、文化部門、景區、賓館合作,開設《印象欒川》《食全食美》等欄目,對縣域內的文化底蘊進行挖掘,對傳統美食進行宣傳,與此同時,還引導景區周邊群眾從事家庭賓館服務業,電視媒體既為當地群眾服務,又發揮了輿論引導作用,現在在當地越來越多的群眾從事三產服務業,2014底統計部門顯示全縣有四分之一農民從事旅游三產服務業,一些農民依托旅游業走上脫貧致富道路。比如當地的重渡溝村過去是個遠近聞名的國家級貧困村,2000年人均收入僅有400元。近幾年通過旅游業發展,被譽為“全國農家賓館第一村”。2014年5月19日,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到重渡溝村調研時評價:“美麗鄉村,全景欒川,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實現了農民脫貧致富,在全國都有借鑒意義”。
三、縣級電視臺傳統媒體與新型媒體的融合嫁接
欒川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由于縣電視臺的宣傳工作是一個高投入,高消耗的行業,縣財政撥給的工作經費有限,遠遠不能滿足發展需求。怎樣才能有效克服自身的不足,實現轉型升級?我們臺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借助新媒體流動的信息能力,為自身的發展找到新的立足點,而網絡媒體借廣電媒體在內容上的優勢來拓展節目內容資源,實現資源共享。作為全媒體時代的一名基層電視新聞工作者,要努力鉆研學習各項業務技能技術,要具有會講、會說、會拍、會寫、會編輯、會網上上傳的技能。我們縣是礦業大縣,同時又是旅游大縣,每天新聞事件都在發生,作為一名縣級媒體的記者,當你接到采訪通知后,就要及時帶上裝備,趕赴第一現場,能夠熟練地運用好拍攝、錄制設備,拍好畫面,錄制好現場聲音,迅速采寫出稿件,然后應用好編輯軟件,剪輯好畫面、現場采訪聲音。這就需要記者具有較強的策劃和現場駕馭能力,從新聞發生的厚度,尋找新聞的角度,以獨家、獨特見長,采用與眾不同的表達,才能完成采訪任務。同時如果其它媒體聯系需要,記者也要積極配合,并及時利用好手機、電話、網絡傳送畫面、解說詞的任務。
四、創新報道形式,服務廣大受眾
對于電視新聞節目來說,確立報道題材、選擇報道內容是非常關鍵的環節;而電視新聞的報道內容集中于信息的傳達與知識的宣傳。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期待以快捷、簡單、方便的方法獲得最及時、最有效、最有價值的信息,因此電視新聞就應考慮這一實際需求,在電視新聞與受眾之間搭建權成平臺。在處理動態新聞過程中,注意強調新聞的“故事化”表達方法,以提高可視性,可聽性,通過受眾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拉近了與百姓之問的距離。讓受眾感覺到這些故事就好像發生在自己的左鄰右舍,充滿了親切感。我們臺從2014年與鄉鎮合作,在臺里開設《鄉村行》新聞故事專欄,欄目組巡回到各個鄉鎮對農村環境整治、扶貧開發、鄉村旅游發展等方面,進行新聞報道,對于農村工作促進,達到良好的效果。
五、把握導向,努力提高輿論引導能力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科技不斷進步,信息傳遞和獲取越來越快捷,新聞輿論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我們要以核心價值觀和群眾路線為指導,結合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進一步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提高新聞宣傳的影響力。我們臺2013到2014連續兩年在《欒川新聞》開設欒川好人專欄,對全縣各個行業,農村基層模范人物進行宣傳,縣里宣傳部門也結合我們的宣傳主題,評選最美欒川人、文明市民等,這些宣傳活動的開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漸入人心。
六、注重人才培養,提高業務素質
由于歷史原因,縣級廣播電視臺人員知識結構層次低,隊伍良莠不齊。廣電行業要求從業者不僅有扎實豐厚的理論功底和專業知識,還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素質。這就要求縣級電視臺要在多方爭取資金,更新設各的基礎上,不斷加大人員培訓力度,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加強人員培訓,著力提高制片、攝像、后期制作和主持人、記者等人員的綜合素質,只有高素質和高度敬業的人,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節目,才能提供高質量的內容服務。
總之,作為新時期的縣級電視臺來說,必須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目標,將視角對準農業發展、基層服務等,突出地方特色與本土化發展,增強與受眾的互動,發揮群眾的力量,爭取創辦更多精品欄目,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發揮優勢,才能獲得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