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萍(通遼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內蒙古 通遼 028011)
機械基礎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研究
張秀萍
(通遼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內蒙古 通遼 028011)
隨著社會對人才質量觀的改變,如何從重知識教育向重能力培養轉變,是機械基礎課程改革的方向。機械基礎是機械類專業的必修課程,對學生后續專業機械設備課程發揮著必要的理論基礎。因此,本文根據當前的教學情況和課程特點,試論提高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機械基礎;自主實踐;教學方法;機械課程
隨著社會各行各業競爭日趨激烈,人才市場要求畢業生能夠上崗就適應工作,而不再是被動學習,而希望畢業生具有很強的自主實踐能力。以下將試論機械基礎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以及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機械基礎》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內容不可避免枯燥,學生的自主參與學習興趣不高,不利于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但如何根據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教師能夠充分結合社會對人才技能的要求,輔以簡易的模式、現代教具及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提供一些相對實用的自主制作機會,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的同時,提高學生對《機械基礎》這門課的學習興趣,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及態度,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氛圍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大部分是比較被動的“牽牛式”的,教師局限于根據課本內容,按部就班進行,學習所學的知識也多停留于課本,考核方式也幾乎都由一張試卷決定。《機械基礎》學科的內容中理論知識和動手課題,前者所占的比例明顯多于后者。不過,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發現大部分學生的動手能力很強,渴望能應用課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甚至有部分學生還提出一些創新想法。筆者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中,根據《機械基礎》這門學科的特點,制定了課題小實踐比賽的教學方式,期間讓學生就比賽成果進行自評、互評、講評等系列自主互動環節,教師則充當協助角色,引導學生在互動環節中充分培養和提升自主實踐能力。如經常采用每學期一到兩次小測驗作為平時成績,結合最終期末考試成績(占比例70~80%)及平時的作業情況(占20%~30%),最終給出總評成績,這樣也利于突破死記硬背的傳統學習方法,又能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減輕學生被動學習的負擔。如在講授“鉸鏈四桿機構的特性”時就采取了自主實踐互動環節,以創新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在學習這部分機械知識前時,筆者在安排學生按圖上的要求制作一個鉸鏈四桿機構,并于下次上課時帶到課堂上演示自己的作品,并演示邊說明制作過程、工作原理及能實現的功能,并簡單舉例在現實生活中哪方面應用了這一類型機構。接著,筆者隨機選取兩個雙搖桿機構模型作簡單的演示:一個雙搖桿機構無論進行怎樣的變換,它始終是雙搖桿機構;另一個雙搖桿機構轉變成曲柄搖,隨之又把它變成雙曲柄機構。以此引發學生幾點思考:為什么同樣的機構,變化卻不一樣呢?以此引出曲柄存在的前提條件:“鉸鏈四桿機構中必有一個是最短桿,且最短桿與最長桿長度之和等于或小于其余兩桿長度之和”。通過教具演示,讓學生理解在這個前提條件下所得出的有關機構存在的一些條件。最后,讓學生通過模式的制作,來驗證是否所課本得出的結論相符合。因此,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營造一個充滿活力、富有探究氛圍的課堂,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興趣以及創新興趣,更有力促使學生今后自主實踐能力的提升。
正所謂“扔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該發揮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會學生主動學會學習,形成自主實踐的能力。自覺能力的培養,基本上由學生的自覺習慣與自信心的培養決定。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樹立讓學生由被動學轉變為主動學的教學理念,指導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讓學生多觀察周邊的生產活動,把現實中熟悉的現象聯系上課本知識,找出生產設備的工作原理,從而真正做到掌握知識。比如《變速機構》講授時,筆者先讓學生閱讀教材,理解各類變速機構的變速原理,并講一些日常生活中比較熟悉的案例。古人曾經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因此,筆者會根據從這些案例,讓學生探討為什么有部分機構能做到無級變速,而有些部分卻只可以做到有級變速,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
除了上述通過演示模型,引導學生樂于觀察,愛動手與閱讀的良好習慣外,教師還應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實踐的內容,以營造和諧、平等、民主的教學氣氛激發學生的自主實踐取向。現在是課程改革的熱潮,如果教師還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把教材當圣經照本宣科進行教學,那么教學質量難以有新的突破。筆者認為,教材應該是提供教師進行的素材,也可以當作是一個思路,如何充分發揮這個素材與思路,創新式的制定教學目標,那才是更高層次的教學境界。若教學還是讓學生簡單,被動的跟著教材規定的問題和內容,不斷摹仿般的學習,再得出和課本上一樣的結論。這樣簡單的依葫蘆畫瓢,反復模仿,學生就欠缺自行設計實驗,也沒有進一步就相應問題進行探究了。如在講授“平面四桿機構”一章中“死點”的知識點時,筆者讓學生自行制作了一個曲柄搖桿機構的模型并演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發現連桿與從動件共線時,從動件無法轉動且轉向也確定不了,自主發現了死點位置。
綜上所述,《機械基礎》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內容枯燥,不易激發學生的自主實踐樂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現代教學輔助工具及現代科技,創新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能夠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收獲實踐能力,讓學生發現理論結合實踐的學習樂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能為將來更快更好適應生產而做準備,實現教與學的雙贏效益。
[1]牟萍,丁杰雄,凌丹,郭連忠,杜麗,俸培福.以實踐教學為切入點提高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4(04).
[2]楊恩霞,王君.高校“機械基礎”課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3(01).
[3]王軍.淺談現代教育技術在“機械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民營科技,2013(11).
[4]蘇輝.機械基礎教學新體系的構建[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