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堤 □金惠民
林縣地處河南西北部的太行山東麓,境內山巒起伏,土薄石厚,干旱缺水。由于缺水,全縣98萬畝耕地中僅12400畝水澆地。群眾靠天吃飯,生活極度貧困。缺水,制約著全縣經濟的發展。縣委、縣政府動員一切力量打旱井、修渠道、引山泉,努力改變缺水的面貌。1960年2月,林縣縣委根據林縣嚴重缺水的實際情況,領導組織全縣人民開工興建引漳入林工程紅旗渠。因工程規模大(原定灌溉面積超過50萬畝屬大型灌區),地形、地質條件復雜,工程實施非常艱巨。到1963年春,感到單靠一個縣的財力和技術力量,已難以完成。為此,縣委和安陽地委聯合向省委打報告,要求將紅旗渠工程列入國家基本建設項目,希望得到國家的支持。
1963年4月,省委指示水利廳拿出解決方案。時任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的彭曉林決定: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派人對此工程進行現場查勘調查,要求對此工程是否續建,提出結論性意見。1963年4月20日至5月15日,由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灌溉室副主任顧家典(已故)、灌溉室項目組組長李國堤、勘測室主管工程地質工程師金惠民3人,會同安陽地區水利局工程師劉鵬南、林縣水利局長段毓波,對紅旗渠全長70公里總干渠的現場進行了查勘,隨后又對林縣缺水情況進行了典型調查。查勘結束后,李國堤又去山西省水利設計院,收集并分析了紅旗渠水源地濁漳河的水文水資源資料。最后查勘調查組編寫報送了《河南省引漳入林紅旗渠灌溉工程查勘報告》,報告的結論是“林縣嚴重干旱缺水,從濁漳河引水是可行的,紅旗渠總干渠在克服非常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完成了巨大的工程量,已具備了雛形。此工程建成后,具有巨大的政治意義和明顯的經濟效益,應當繼續修建。但必須按照國家基本建設程序,納入國家計劃?!?/p>
1963年5月,經水利廳研究《查勘報告》后,決定對紅旗渠全面開展勘測設計。由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聯合安陽地區水利局、林縣水利局的技術人員共18人,組成紅旗渠工程項目現場設計組。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李國堤任組長,安陽水利局劉鵬南、林縣水利局李生源任副組長,組織開展編制設計任務書工作,同時組織開展工程地質和測量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進一步收集分析濁漳河來水量資料,調查灌區灌溉用水和人畜用水的需水量,分析研究總干渠的引水總量和灌區灌溉面積。通過設計人員與領導干部、灌區群眾三結合,研究確定了總干渠正常引水量為20立方米每秒,加大引水流量為23立方米每秒。由此設計了總干渠斷面尺寸和總干渠比降為1/8000,灌溉范圍確定為林縣淅河以北,灌溉面積47萬畝,灌溉保證率為75%。
二是對總干渠渠首侯壁斷至終點分水嶺的高程及其沿線高程進行校核測量,確定了正確的各段渠道高程。此項測量工作由縣水利局組織技術人員完成。
三是對總干渠沿線進行實地調查工程地質條件和評價工作,歷時2個多月,由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勘探隊組織專業工程地質人員完成。參加具體工作人員有:王揚武、王耀德、盧秉盛等,張君約工程師負責審查。最后提出了工程地質分區和不同地段的工程防滲措施,編寫了《總干渠工程地質編錄報告》。
經省、地、縣水利規劃設計人員,在工地現場實地調查、日夜努力工作的基礎上,又廣泛聽取了領導干部和群眾意見,反復進行了技術、經濟論證,最后完成了《紅旗渠設計任務書》。在上報省水利廳、省計委審查批準后,于1963年12月,由項目組長李國堤就紅旗渠工程現狀、縣委和群眾的迫切要求、規劃設計的技術指標和技術方案等,向水利電力部進行了詳細匯報。12月25日水利電力部以[1963]水電規計字第472號文批復。批復的主要意見是:“林縣地處太行山嚴重干旱地區,解決農田灌溉和人畜飲水,是一項重要的水利任務,引漳入林工程艱巨,但是有一定水源,灌溉效益比較顯著,并且經當地人民幾年的努力,總干渠已經大部分建成,因此,我們同意續建該工程?!睆拇思t旗渠工程正式列入了國家基建項目,在資金上得到了國家的支持。據《紅旗渠志》記載:1960年至1970年,紅旗渠建設總投資6865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026萬元,占總投資的14.94%,保證了工程的順利建設。
1963年12月31日省計委以[1963]計基字第631號文,在轉發水利電力部批復通知時指出“在設計程序上我委同意在總體設計編出前先編年度工程設計……”。根據省計委這一要求,從1964年至1965年8月,省、地、縣水利部門共參加工程地質、測量、規劃、設計技術人員60余人。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對分水嶺以下一、二、三干渠進行了比較勘測。對一干渠(分水嶺至合澗)作了上、下兩條線比較勘測;對二干渠(分水嶺至馬店)作了上、中、下三條渠線比較勘測;對三干渠(分水嶺至盧寨村東)作了打洞和提水兩個方案比較。這些勘測資料為工程設計提供了科學依據。
二是在規劃方面對整個灌區進一步進行調查分析,提出了以引為主,引蓄結合;以灌為主,灌排結合;以自流為主,自流與提灌結合的運用原則,以滿足全灌區47萬畝灌溉需水和人畜用水要求。還研究了灌區內和沿渠的30多座中、小型水庫,建成后能補充紅旗渠水源;待灌區全部配套完成后,可與淅河水互相調劑,形成一個能引、能蓄、能排的水利網,灌區面積還可以擴大至60萬畝。
三是沿渠重要建筑物均由水利專業技術人員負責設計。如分水嶺和紅英匯流兩個水電站,是由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董保黑、張傳仁等6人與地區、縣專業技術人員共同完成的,不僅負責設計,還吸收當地的知識青年作為電站運行管理人員進行培訓,一直負責到通水發電。一干渠桃園河建筑物由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畢業于清華大學的賀亞斐設計,該建筑物上面是公路橋,中間是鋼筋混凝土矩形槽,下面是水泥砂漿砌石的橋墩,該建筑物至今已運行50年,仍完好無損。
這個階段除每年完成年度設計外,總體設計同時進行。到1965年8月,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編制完成了《關于紅旗渠灌溉工程規劃設計書》,為整個紅旗渠工程的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
設計工作圓滿完成后,林縣人民委員會為表達全縣人民的感激之情,于1965年8月23日向省水利廳寫了感謝信,信中特別指出“紅旗渠的設計工作現已勝利完成任務”,并稱設計組的同志“采取領導、技術、群眾三結合的方法,堅持科學真理,尊重群眾意見,從而多、快、好、省地完成了設計任務,支持紅旗渠建設,為紅旗渠設計付出了辛勤勞動,將永遠載入我縣山區建設的史冊?!?/p>
時光荏苒,光陰似箭。在紀念林縣紅旗渠通水50周年的日子里,我們作為紅旗渠工程的親歷者、設計者,對紅旗渠產生的巨大的政治、經濟、社會效益,倍感歡欣鼓舞。并認為在新時期水利建設中,仍要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并把思想認識提高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的指示精神上來。同時,也希望人們不要忘記,在1963年至1965年期間,紅旗渠還有這段科學規劃、科學設計、科學決策,實事求是,按基本建設程序辦事的科學治水的歷史事實。只有把紅旗渠精神與科學治水相結合,才能使紅旗渠精神歷久彌新,使我們的水利建設事業更好地造福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