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欣(新疆水利水土保持技術推廣中心)
和靜縣備戰鐵礦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南麓,備戰鐵礦為新建工程,由露天采礦場、采礦工業場地、選礦場、廢石場、尾礦庫、輔助設施(包含油庫、炸藥庫等)、行政福利工程(包含生活辦公區、宿舍、食堂等)、道路工程、供水系統組成。工程建設挖方429.60 萬m3,填方20.10 萬m3,棄方409.50 萬m3。
由于開挖、占壓、清除表層土壤和植被等人為擾動因素,會造成項目區水土流失量的增加,另外,施工棄渣的堆置也會產生一定的水土流失。因此,做好工程建設中擾動區域的防護和恢復,以及對工程棄渣的防護處理,是本方案研究的主要工作內容。
為維護本工程建設的安全,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促進項目周邊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新疆和靜縣備戰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和靜縣備戰鐵礦采選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在編制過程中必須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嚴格遵守各項水土保持法規、條例,并結合主體工程的特點合理進行。據此,在本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制過程中應具體遵守責任明確、預防為主、生態與主體并重、因地制宜、綜合利用和景觀協調的原則。
主體工程設計方案比選主要是針對礦體開采方式進行。方案一為露天開采方案,方案二為井巷開采方案,方案三為露天井下聯合開采方案。
受采礦區區域限制,本方案在采礦工業場地、廢石場、尾礦庫及行政福利區均只有一處選址,沒有其它方案進行比選;在選礦工業場地的布置上,主體工程共設計了兩處選址進行比選,方案一距尾礦庫較近,方案二距尾礦庫較遠。
因此本方案對主體工程設計中與水土流失有密切關聯的礦體開采方案以及選礦工業場地的布置方案比選進行水土保持評價。分析結果見表1和表2。

表1 礦山開采方案比較表
通過表1內對比內容的比較可以看出:主體設計主要從工程投資和收益等方面對三個方案進行了比選,最終推薦了方案三。從水土保持角度分析,方案三在建設擾動面積、工程開挖土石方量、永久棄渣量等方面均在三個方案中最優,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最小,因此方案三亦為水土保持推薦方案。

表2 選礦工業場地選址方案比較表
通過表2內對比內容的比較可以看出:方案二挖方較小,但是填方較大,需要開辟料場來滿足主體工程布置要求,這樣增加了主體工程的擾動面積,從而增加了主體工程的水土流失量,因此從水土保持角度分析,方案一為水土保持推薦方案,與主體工程設計的推薦方案相同。
本工程主體工程布局緊湊,推薦方案的選址在減少占地、節省投資的同時兼顧了水土保持要求,避免了對居民住宅等建筑物的占用,最大限度地保護了生態環境,永久棄渣倒入廢石場,減少了工程占地面積,同時減少了項目建設期產生的水土流失量,主體設計中充分利用挖方,移挖作填,開挖方大部分回填或轉運至他處利用,不設置專用料場,避免了取料產生的水土流失。對占地范圍較大、高差較大的工程區,采取分臺階布置形式,臺階之間采用擋土墻護坡砌筑,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土石方開挖量。礦區道路的選線也盡量沿等高線布置,高挖低填,減少了土石方工程量。主體的土石方調運利用是合理的,充分考慮了棄渣的綜合利用,總體上符合水土保持要求。
部分主體工程具有水土保持功能,能夠滿足工程安全運行的需求,從項目區氣象條件和植被生長現狀來看,在施工結束后采取一定的措施,能夠較容易恢復植被,不會永久改變占用土地的原有功能。根據主體設計,新疆和靜縣備戰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和靜縣備戰鐵礦采選工程施工生活區利用工程建設永久占地,不再新增占地。施工生產區集中布置3 處,分別位于采礦工業場地區、選礦工業場地區以及行政福利區的永久占地范圍內。施工前期建設永久道路,不設施工臨時道路。不設專用料場,工程建設開挖量充分利用,砂礫石料自商品料場購買。本項目的施工布置,以盡量減少擴大擾動面積、充分利用工程永久占地、合理調運工程廢石為原則,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為減少施工期由于不斷擾動而引發的水土流失,要求主體工程應根據氣象條件靈活調整施工進度,在大風大雨天氣下盡可能避免土方開挖、回填等施工行為,需要時還應停工。主體設計中運用了一些截排水、碎石路面、植物措施、攔擋措施等,均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本方案在此將這部分設計納入水保工程,計入水土保持投資。
本工程位于中低山區和傾斜平原區,其中中低山區地形起伏較大。工程建設擾動地表后主要受水蝕危害較大,為降低工程建設新增的水土流失,對工程建設提出以下要求和建議:
涉及在河道內的施工(截洪溝入河口,運行期水源取水口等)應遵守河道管理的有關規定。
工程利用料、臨時堆渣在堆放和運輸過程中均應采取防護措施,防止揚塵和散溢,造成水土流失。
外購料場應優先選擇已編報水土保持方案的料場。
加強施工管理,劃定施工區界限,嚴禁機械和人員越界施工,減少原地表和植被的破壞。
施工生產生活營地內各種建設材料拉運、堆放頻繁,對于易產生流失的砂礫石、土方等集中堆放,并進行遮擋防護。
施工結束后,對臨時施工跡地進行土地平整。
[1]李亞斐,朱家軍.淺談四棵樹河四級水電站工程項目區水土流失預測[J].內蒙古水利,2011(03).
[2]馬國花,周泉.淺談白楊河引水工程項目區水土流失預測[J].中國西部科技,2009(04).
[3]劉蘭華,宣昊,何財松,周鐵軍.鐵路建設項目方案比選的水土保持評價[J].鐵路節能環保與安全衛生,201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