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俠 □安秀環 □袁春麗 □崔荷花(河南方正水利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包河屬淮河流域洪澤湖水系,是澮河的主要支流,本次河道治理長度為14.19km,從劉小廟橋(樁號45+535)至杜集鄉崔橋橋(樁號59+725),位于虞城縣境內;防洪標準為20a 一遇,除澇標準為5a 一遇,主要建筑物為4 級,次要建筑物為5 級,重建生產橋梁荷載級別為公路—Ⅱ級。治理工程內容為:疏浚河道長度14.19km,加固堤防長度24.78km,拆除重建生產橋6 座,新(重)建各類涵閘39 座,新修防汛道路14.19km。
項目由河道工程、橋涵工程、施工生產生活區、施工道路、棄土場五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175.90hm2,其中永久占地122.58hm2,臨時占地53.31hm2。
水土保持監測是為建設單位提供水土保持方案實施信息,以便加強管理,也是為了驗證防治措施布局的合理性,進一步完善防治措施體系,促進防治措施到位,提高防治效果。監測主要是為水行政主管部門監督執法、水土保持設施專項驗收提供依據,為同類項目水土流失預測和布設防治措施體系提供借鑒資料。
本項目水土保持監測范圍為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包括項目建設區和直接影響區,即為175.90hm2。
水土保持監測劃分5 個分區,河道工程區121.70hm2;橋涵工程區0.88hm2;施工生產區3.30hm2;施工道路區5.70hm2;棄土場區44.33hm2。
項目屬于建設類項目,根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的規程和要求,本項目水土保持監測時段包括施工前(2012年11月前)和施工準備期至設計水平年兩個時段(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施工準備期前進行監測,取得本底數據,以便與施工期監測進行對比分析。
根據《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管理辦法》(水利部第12號令)和《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的有關規定,結合本項目建設實際情況確定監測內容。①影響水土流失因子監測: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性質、植被覆蓋率和降水等因子。②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地形、地貌和水系變化情況,項目建設占地和擾動地表面積,挖填方量和占地面積,臨時堆土數量、堆放時間,形態和占地面積,項目林草覆蓋率。③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包括水土流失類型、面積、強度和流失量變化,對下游和周邊地區造成的危害和趨勢。④水土保持成效監測:各類水土保持措施的數量和質量,林草成活率、保存率、生長情況和覆蓋率,工程措施的穩定性、完好程度和運行情況。⑤防治目標監測。反映出擾動土地整治率、水土保持總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攔渣率、林草植被恢復率系數、林草覆蓋率六項指標。
4.2.1 調查監測
包括地形、地貌、占地面積、擾動地表面積、挖方、填方、臨時堆土量及堆放形態,對項目及周邊地區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防治措施的數量和質量,林草成活率、保存率、生長情況和覆蓋率,工程措施的穩定性,完好程度。
4.2.2 定位監測
主要是測定土壤侵蝕強度和徑流模數,計算水土流失量。按《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要求在防治區責任范圍內,對土壤侵蝕影響較大的區域,通過布設觀測點進行定時觀測或采樣分析,從而獲得監測數據資料。該項目區主要以水蝕為主,監測方法采用徑流小區和沉砂法,進行定點觀測。一是水土流失量監測:對主體工程區開挖、回填、堆土區、棄渣場堆積坡面,采用坡面量測法測量水蝕量;對施工道路區和施工生產區臨時堆土場其水蝕監測采用沉砂池與溝槽量測相結合的方法。①沉砂法觀測,施工道路區和施工生產區臨時堆土場堆土流失量,采用沉砂池與觀測侵蝕溝槽的坡面簡易量測相結合的方法監測。在臨時堆土場周邊設置監測流失量的沉砂池,每個沉砂池的容積為10m3,在小區邊界布設高出地面0.20m 的邊界材料(塑料板)。②簡易徑流小區觀測法:選擇一具有代表性的平坦、裸露、無防護的施工坡面,布設1 處簡易徑流小區進行監測。簡易徑流小區法是指用鐵皮、混凝土及其它隔濕材料圍城=成的矩形小區,在徑流流向較低的一端安裝收集槽和測量設備,通過量測徑流和泥砂,以確定每次降雨徑流量和土壤流失量。二是植被覆蓋率:采用測定典型樣方的方法進行監測。樣方面積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草本樣方為1.00m ×1.00m,灌木樣方為5.00m ×5.00m,喬木樣方為20m ×20m,每一樣方重復3 次,記錄林草生長情況、成活率、自然恢復情況及植被覆蓋率。三是防護措施效果及穩定性監測:采取實地定點測量法和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按GB/T15774-2008《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效益計算方法》規定進行測算:擾動土地面積及再利用情況、減少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面積治理情況、攔渣率、林草措施的覆蓋度等效益通過監測法進行。
4.2.3 巡查監測
項目巡查監測時,可以根據監測內容,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對不同的監測對象按照隨機抽樣或機械抽樣或分層抽樣方法進行調查,最后將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調查監測可根據監測內容和進度確定頻次。根據水利部水保[2009]187 號文規定:正在使用的取土(石)場、棄土(渣)場的取土(石)、棄土(渣)量,正在實施的水土保持措施建設情況等至少每10d 監測記錄1 次;擾動地表面積、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攔擋效果等至少每1 個月監測記錄1 次;主體工程建設進度、水土流失影響因子、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生長情況等至少每3 個月監測記錄1 次。遇暴雨、大風等情況應及時加測。水土流失災害事件發生后1 周內完成監測。
水蝕的定位監測頻次為雨季前、后各一次,雨季每月進行一次,遇日降水量>50mm 加測;風蝕定位監測為風季前、后各一次,風季每月進行一次,遇8 級以上大風加測,其他季節監測頻次可以適當減少。
根據水土流失預測結果分析確定的點位,本著點位要有代表性、一點多用、方便監測、排除干擾的原則,全線共布設7 個定位觀測點。水土保持監測點以及監測時段、監測方法、監測內容詳見表1
監測報告包括項目及項目區概況,監測實施、監測內容和方法、監測點位布設、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成果與分析,水土流失防治動態監測成果。

表1 水土流失監測點及監測內容情況表
監測表格包括防治范圍監測成果表、棄土棄渣監測表、擾動地表面積監測表、水土流失強度分析確定表、水土流失量監測表、水土保持措施監測表、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監測表等。
主要有工程地理位置圖、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圖、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圖、監測點位布置圖、監測設施設計圖。
通過對河南省商丘市包河劉小廟橋至崔橋橋段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監測,達到了對控制水土流失,增加項目區植被覆蓋,改善當地生態環境起著重要作用。方案實施后,項目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抑制,擾動土地整治率達到95%,防治責任范圍內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95%,土壤流失控制比達到1.00,攔渣率達到100%,植被恢復率達到100%,林草植被覆蓋率達到15.50%。保證主體工程的順利建設和安全運行,促進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維護,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