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風彩 □邱曉茹 □王 歡(河南省駐馬店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隨著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城市水環境也遭遇到史無前例的大劫難,但是人們對城市水環境特別是生態城市水環境質量的要求并未隨之下降,而是要求越來越高;目前生態城市發展與生態城市水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資源短缺、水污染、水生態惡化等問題日益嚴重。許多地區,特別是北方缺水嚴重的生態城市,即使豐水季也很難滿足城市河湖環境需要的常流水和換水量,更別提枯水季節的環境用水需求。因此,生態城市必須高效利用和節約利用水環境資源。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高效可持續發展治水用水思路的不斷完善,逐步明確以城市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為第一要務,把工作重心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轉移到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節約保護上來。從水資源開發利用為主向開發保護并重轉變,從城市局部水生態治理向全面建設城市水生態文明轉變。如何推進生態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社會轉型,切實保護生態城市的水生態環境,實現生態城市水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各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迫切需要著力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現就生態城市面臨的水環境問題進行如下分析闡述。
城市發展離不開人口的增長和工業化的推進,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人口和工業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集中,這樣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農業的發展,城鎮和工農業排出的污水、污物的量和速度遠遠超過水體的自凈能力和自凈速度,特別是近些年來,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超過工業廢水的排放量,目前城市污水處理率比較低,大量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到河道,城市河道成了納污溝,水體遭到嚴重污染,城市水環境嚴重惡化,甚至一些城市的飲用水源也遭受污染。
全國每年產生的城市生活垃圾就有幾億噸,而大部分生活垃圾都是經過簡易的填埋或簡單的處理,甚至露天堆放在城市郊區、江河沿岸,特別是在城鄉結合部這種現象更為凸顯。另外城市的服務餐飲業、居民生活產生的各類廢棄物及醫療垃圾產生的特殊廢物都是混合收集、大都未經集中或專業處理,這不僅影響城市自然景觀,而且也污染了城市水環境。
全國很多城市的水資源基本依賴于天然降水,由于用水過度,加上自然災害,大量河道干涸,河流斷流,濕地消失;大量未經處理的廢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污染嚴重,水環境破壞嚴重,還有水資源有效利用率低、管理薄弱、浪費嚴重,這些都加劇了城市水供需矛盾,也造成城市人均水資源嚴重不足;近些年來,大量水環境工程的涌現,雖極大改善了城市環境,但其建設、維護及管理也為此增加了大量環境用水,使水資源緊缺狀況加劇。
近些年來,地下水的超量持續開采導致城市地面沉降、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埋深下降及地下水漏斗,甚至伴有地裂縫災害時有發生,危及生態環境。例如由于地下水的大量開發,造成北京市地下水水位近幾年持續下降、京廣鐵路沿線城市淺層地下水埋深下降嚴重,滄州市深層水位漏斗降落面積迅速驚人,上海市外灘防汛墻不斷加高演繹著本市地面沉降之過程。由于長期超量開采地下水,引發地面沉降,形成沉降漏斗,目前沉降漏斗由點到面,沉降面積越來越大,甚至有些城市地面沉降面積擴大之迅速,并伴有地裂縫造成該城市建筑、橋梁及管路破壞、管理工程開裂,沿海城市海水倒灌、碼頭失去功效,城市廢水和地表積水排泄不暢,同時也可能會帶來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比如植被衰退、土壤荒漠化、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等等,不僅對當地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也破壞了當地城市生態環境,甚至影響整個城市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健康。
隨著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并涌現大量城市產業,這些迫使城市基礎設施要不斷完善,城市道路要不斷擴大及房地產的大量開發,使農田、綠地和水面積也不斷減少,這些在給城市居民帶來益處的同時也給整個城市水環境帶來了許多不利影響,例如地表水入滲水量減少,加之地下水大量開采,致使部分城市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引起地面沉降;河流渠道化,城市水環境也失去其親水性。
生態城市水環境的治理和建設保護具有綜合性特點,牽涉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必須強調統一性,并要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思路,制定城市水資源保護規劃,依據新時期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對水資源保護的要求,科學開展城市水資源保護的頂層設計,完善城市水資源優化配置體系,建立適合水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體系。
針對當前各個生態城市水環境保護管理薄弱的狀況,建立符合自己城市特色的水環境綜合治理和保護保障系統。同時生態城市水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要以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對水資源保護的要求為依據,實施城市水環境保護戰略的現實需要措施,實現城市水資源保護管理現代化,在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基礎上,加大防治污染力度,加快轉變用水方式,保障城市飲用水安全和生態安全,實現生態城市經濟社會綠色可持續發展。
城市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的調整要考慮城市水資源及城市水環境的現狀和要求,統籌兼顧,統一規劃。在加快生態城市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時,要著重引進先進技術和發展第三產業,實施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實行清潔、節水生產。根據本地區水環境特點,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對水資源的需求,有效合理開發利用配置水資源,達到開源節流,加強建設節水設施,提高百姓節水意識,建立節水型城市,使有限水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實現城市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促進城市的長期和諧穩定發展。
由于城市水環境相對狹小、封閉,加上地表水資源又十分有限,城市區域用水水源主要依靠地下水,而城市地下水的無限制開發造成沒有充足的水源補給,必然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地下水漏斗。這些會帶來城市地面裂縫、地基沉陷等城市環境地質問題,嚴重破壞了城市的自然美觀,給城市的發展帶來負面效應。因此,加大生態城市地下水保護力度,建立地下水保護修復規劃體制,合理開采地下水資源、采補結合,進行人工補給,修建地下水庫,供排結合等;做好地下水補源工作,逐步恢復地下水的原始狀況,已經成了生態城市各相關部門面臨的重大問題。
建立健全水的法規體系,是依法保護城市水資源和水環境的前提。目前,水資源管理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達到執法人員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就要進一步強化城市水污染防治的執法力度,加強城市水環境污染的監督檢查。要建立健全城市水環境保護執法體系,就要完善水環境保護地方行政首長目標責任制,加強領導,明確職責,把城市環境目標與行政領導的政績有效結合起來,實行一票否決制,克服水環境地方保護主義。必要時可運用經濟杠桿,促進節約用水,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管理水平;同時應加大水污染防治及水污染危害的宣傳力度,加強水資源、水環境的立法執法宣傳,增強群眾保護水環境的主人翁意識。
生態城市水環境質量狀況直接影響本城市競爭力和城市生活幸福指數。為實現生態城市水資源、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重視生態城市水環境質量狀況,保護好生態城市的水環境,發揮城市水環境對生態城市整體價值提升的獨特作用。
[1]杜長輝.淮北市水環境狀況及治理對策[J].治淮,2009(12).
[2]王靜靜.淮北市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0(20).
[3]國峰、張勇.上海市陸源入海排污口污染物分析與評價研究[J].中國環境監測,2007(04).
[4]李建輝.淮北市水資源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
